第五十五章 家信第1/2段
正月中旬,洛县又进入了收获季节,但这只是部分官田在收获,其余官田都还处于休眠状态,民田中或许有一些还种着冬小麦,但也有不少在等着温度上升好种春麦。
张策跟着农户去收割了最开始的十亩,便让衙役运回洛县后进行脱粒,然后称重,十亩麦子共收获五千斤,一个懂行的衙役说,现在是湿麦,像这种成熟度收上来的麦子,晾晒后要轻上不少。
张策问他这五千斤晒干大概还有多重,衙役说,四千斤左右。
张策觉得不错了,因为种子是第一次改良,还有进步空间,所以亩产四百斤是可以接受的。
亩产干麦四百斤,换算成石,已经等于三石又三斗了,比往年高了三倍不止。
而且生长周期短,还不消耗什么地力,这已经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期。
以这样的生长速度,洛县很快就能实现盈收,不再为粮食而担忧,甚至可以卖粮换银子。
而且根据改良烟叶种子的经验,第一次改良,一个单位的灵气可以改良一石种子,这些种子种出来的果实,再种的话会有一定的退化,想要保持原有的种子品质,需要用灵气再次改良。
只不过,如果只是让种子保持上一次的品质,需要的灵气只有完全改良的十分之一。
但如果使用与上次改良同样多的灵气,则可以让这一次的种子比上一次的更优良,生长周期还能再缩短,产量也还能继续增加,对环境的适应性也更优秀。
但改良的时候,张策有种明悟,越高品质的作物对灵气环境的需求就越高,如果周围环境的灵气没有增加,作物的生长周期、产量和环境适应性会因灵气不足,将无法使其缩短到最佳生长周期,也无法达到最高的产量极限。
张策知道,灵气水井每次爆发出来的灵气都会比前一次要多一些,正月初一时,这种增长更加明显,至少比去年六月的时候多了十倍不止。
这说明环境里的灵气将越来越多,这对农作物来说是好消息,对张策来说其实也是好消息。
这意味着,如果哪天真的离开了洛县,至少还能从空气中吸纳到灵气,只不过要慢上很多,而且吸纳起来很麻烦罢了,但总比没有的好。
麦子收完后,张策开始改良稻种,以两石麦子换一石稻种的代价,一共换回来三百七十多石,四万五千斤,十五斤稻种可以种一亩地,换回来的稻种可以种三千亩。
这个数量是张策根据灵气水井爆发周期内,除了温养脏腑外剩余的灵气数量来定的,农户都是现成的,无非多出六百亩,再重新招募而已,有了前面这些种冬小麦的农户做榜样,这个过程非常顺利且简单。
原本张策承诺给这些农户每亩至少三钱银子,但考虑到银子太过缺乏,便换成用麦子支付,以七钱一石的比价来换算。
因为亩产达到了三石多,所以张策按四钱银子一亩的工钱给农户们折算,换算成麦子便是每亩能拿到的工钱为五斗七升,每户最少都有十五亩,所以最少能拿到八石多麦子。
这点粮食是不够一家人一年吃用的,但因为还能再种一季,又没了杂役的差使,所以农户都很愿意继续接受雇佣。
两千四百亩冬小麦,晾晒后共有八千石,支付了一千三百多石的工钱,剩下六千六百多石。
营房每月粮食支出九百石,但因为还有县衙的吏员、衙役和其他衙门官吏的支出,每个月还得加二百石左右,也就是洛县每个月至少需要一千一百石粮食来支出,六千多石也就够半年。
好在很快就能再种一季稻子,最多三个月又能再收一批粮食,倒不怕接续不上。
等到了二月,张策安排着人手,把稻子、玉米等作物全部都种了下去。
稻子三千亩,玉米一千五百亩,花生十八亩,烟叶三千亩。
是的,玉米、花生和烟叶都一起种下去了。
张策完全不担心作物存活的问题,反正都是经过灵气改良过的种子,环境适应能力都是很强的,尤其是烟叶已经经过了二次改良,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性更强。
洛县总共有三万亩官田,种这四种作物用了七千五百多亩,不是张策不想把三万亩全部种完,而是他的灵气没有那么多,无法改良更多种子了。
把这些全部都安排下去后,张策收到了一封家信。
张策回想了一下,上次写信回湖广已经是去年五月份的事了,从洛县到湖广咸宁差不多三千里路,稍快的话两个月能打个来回。有县衙的吏员、衙役和其他衙门官吏的支出,每个月还得加二百石左右,也就是洛县每个月至少需要一千一百石粮食来支出,六千多石也就够半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