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半年(三)第2/2段
张策吁出口气,道:“这里没有外人,先生也不用给我戴高帽子。我最在意的仍是人口,只有足够的人口才能给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而想要人口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就是耕地,没有耕地再多人口都是临时的,流动性太大。
“除了县里几种庄稼作物外,包括铁器在内,都不足以支撑起洛县的商业体系。洛县的地理位置不算优越,虽地处山西镇到大同右卫的南北要冲,但也因为处于中间地带,两边都不靠,来往行商与货物都直接从官道上走,不会进入县城中转。
“除非更北边出现动乱,而且还得是行商不敢随意前往的动乱,不然洛县永远只是山西到归化城这条商道的途经之所。”
“南北要冲……动乱……”崔庆昌念叨了几句后,道:“明府,且到后堂说话。”
张策带着些疑惑跟崔庆昌来到后堂。
崔庆昌来到左首一面墙边,伸手拿起放在靠墙案桌上的一节竹条,指着墙上两张舆图中大同镇那一张,道:“井坪所西边,平鲁卫东边,从吕梁山出来由南到北这一段,便是管涔山,除了山中几条陉道外,其他地方都不便通行,切断了许多西向道路。
“这是恢河,从管涔山南边向北到朔州,再往东去便是桑干河,桑干河到了马邑向北穿过洪涛山的支流,便是洛县西边的源子河。马邑到洛县这一段完全处于洪涛山内部穿行,行人无法通过。
“山西镇出来的官道经从朔州穿过,再往东从洪涛山西北麓那段开阔的山道越过源子河,再向北便先到洛县,然后到左卫城。左卫城东去是大同府,往西北方向走,就是右卫城。
“除了部分赶时间的小型驮队和行人会选择从管涔山的陉道穿行外,其余的行人车马与大型的商队,都必须走洛县西边源子河以东这条官道。”
崔庆昌去前厅把张策画的那张洛县扩建图拿进后堂,铺开后,指着西门外的官道,又在官道与源子河中间,从洛县所在的山谷谷口延伸出去的地方划了两条线,道:“源子河到官道这里,有两里地。在南边和北边,各建一道墙,不仅能把县城的规模再扩大一些,而且由于源子河不能通舟泛船,相当于在南北通衢的官道上设一道关卡,行人商队通过之时,就必须进入县城了。”
张策听后,双目精芒闪闪。
崔庆昌这一提议如果放在平常年月,形同造反,放在如今也可谓大胆至极,但不得不说这一提议于洛县的发展而言,非常有利,不过与之相关的问题,同样不少。
张策确实非常心动,道:“这块的地势并不太好,中间有一座土山,占去可用土地的两成有余。”
他说的是埋葬阵亡将士那一座土山,位于源子河东,在官道西面,让本来一马平川的地势平白多了一个突起。
“但这不是最关键的问题,完全可以忽视。”心动过后,他很快冷静下来,又道:“最关键的问题还是人口,有人口才有足够的营兵兵源,有足够的营兵,才有充足的实力守住这一座城,也才能考虑切断官道,设上关卡,不然修墙设卡非旦无法取利,更是取死灭亡之道。
“但这确实是非常诱人的提议,我已经对此抱有期望了,可以做为扩建县城的第二步方略来考虑。先生认为,第一步方略,东西两面城墙建起之前,会有多少士绅前来商谈迁入事宜?”
“此事还要看明府给出什么样的条件了,要是条件适宜,我想要不了多久,就会出现第一个前来商谈的士绅。”崔庆昌扶须笑道。
现在只有二人在这里,谈话少了许多顾忌。
“我给的条件,其实还是很不错的,洛县的士绅应该没有理由会拒绝。”张策很自信的卖了个关子。
“哦。不知是何条件?”崔庆昌很上道,马上问道。
“洛县土地贫瘠,粮食出产极低,每年最多一季粮加一季杂粮或杂豆,不算粮税一亩地最多能收一石粮加几斗杂粮杂豆。我给士绅们的条件是租种他们的土地,一亩的地租是每年给二石粮,不用他们交税,并且免掉所有的杂役。这一条件比他们自己种还要高,还免掉所有杂役,我不知道他们有什么理由拒绝。”张策把心中所想,一一道出。
(注:文中山川、河流的名称包括走向都是准确的,但道路部分为了剧情需要设计,并不正确,望诸君周知。)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