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历史上的朱棣第1/2段
建文帝朱允炆不见了,朱棣也当上皇帝了,但是事情还没有结束。前面也说到了朱允炆还有一个两岁的孩子被留在了皇宫中,如何建文帝的幼儿朱文圭?这也让朱棣不知道如何是好。其实他觉得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把朱文圭处死,这也非常符合朱棣的形象。
但是最后朱棣并没有这么做,而把朱文圭送到了凤阳县的广安宫里囚禁了起来。毕竟朱棣也考虑到了,自己既然是朱元璋的恢复继承人,所以还是要保持好一副仁慈宽厚的形象的,他也不想背负了自相残杀的骂名,但是也不能让朱文圭以后有机会出逃而造反,所以把他囚禁住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也许朱允炆儿子的下场不算太惨,但是先前那些服从建文帝的大臣们可以说是倒了大霉了。
首先,1402年7月17日朱棣即位后,年号“永乐”,朱棣为了掩饰自己,向京城军民发布公告:固守封地的藩王因左班奸臣挑唆而导致骨肉被残害,所以不得不起兵诛杀他们,以此来扶持江山社稷和保安亲藩。今天拟定的京城奸臣,有罪的人不敢赦免,没有罪者不敢诛杀,如果误伤受到牵连又祸及到伤亡,绝不是靖难之役的本意。
但是实际上,那些曾经效忠建文的大臣死的死,流放的被流放,惩罚的被惩罚,而其中最倒霉的应该就是方孝孺了。早在5月燕王朱棣才进京城的时候,那时候大多数的文武百官见风使舵,纷纷靠向了燕王朱棣这边,但是当时的方孝孺拒不投降,朱棣见他这样,也很气愤,于是就把他先打入了大牢。
事情还没有结束,后来方孝孺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刚直不屈,孤忠赴难,被了诛十族。当这件事传到蒋山寺的时候,马萨也好奇的很,这诛十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最多的是诛九族,如果一人犯法,尤其是犯了很严重的罪,往往都是要诛九族的,除了自己,父族、母族、妻族都要受到连带的处罚,而方孝孺被诛十族,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还有一族是方孝孺的学生,连同九族一起被诛杀。
方孝孺的妻子郑氏和两个儿子方中宪、方中愈上吊死了,两个女儿投秦淮河自尽。家人死的还痛快,他的亲戚朋友可都遭殃了。每抓到一个,都带到方孝孺的面前,让他看看,再行千刀万剐,一共杀了七天,八百七十三人送了命。方孝孺镇定自若不为所动,还忙里偷闲,还做了一首绝命诗。
当弟弟方孝友被捆到他的面前时,他才罕见地留下了眼泪。方孝友也做了一首诗绝告别哥哥:“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回家山”。
什么家人亲戚朋友学生等任何跟方孝孺有关的八百多人杀完了,这也轮到方孝孺了,他被五马分尸处死后拆散骨骸弃之。他曾经的学生德庆侯、廖永忠的两个孙子廖镛、廖铭,偷偷捡拾他的骨骸葬于聚宝门外山上,随后这两个仗义的学生还是死于朱棣的刀下,和方孝孺有关的任何人,基本上都没有能逃过被杀的命运。
除了方孝孺以外,倒霉的大臣还有黄子澄齐泰等人。
黄子澄是忠于朱允炆的,在这所谓“靖难之役”的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他做了“无惭臣节”的牺牲品。1402年朱棣夺得帝位后,黄子澄被俘不屈,肢解而死,族人无少长皆斩,姻党悉罚戍边。
齐泰的处境更黄子澄差不多,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建文的忠臣都残忍的死于朱棣的刀下。而且用的是最惨无人道一种死刑——凌迟处死。在中国的古代可是有不少的酷刑,凌迟算的上是比较痛苦的一种了。
行刑的方式就是把犯人衣服都扒光,将犯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使受刑人痛苦地慢慢死去。这些事情,马萨都是听来山上的香客说的,他也算是被震惊到了,虽然在中世纪的欧洲也有各种各样非常多的酷刑,但在东方的发达国家,残忍的酷刑还是存在的,再富饶的外表也不能掩盖住。
虽然马萨也关心着山下京城中发生的一切,但是他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寺庙里吃斋念佛,因为再怎么样,马萨也改变不了历史,况且他也没有能力去改变。
打听到现在发生的一切,马萨就觉得建文帝有点傻,再怎么样朱允炆也是皇帝啊,朱棣那些反动军建文帝是完全可以对付的,其实建文帝是有不少的机会可以除掉朱棣的。但就是因为他那优柔寡断的性格造成了现在发生的一切。
再往前看,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位后开始削藩。在削藩顺序上,齐泰认为应先削实力最强的燕王,时户部侍郎卓敬亦上书请改燕王封地于南昌;但黄子澄反对,认为燕王有功无过,为了争取舆论支持,应该先找有问题的亲王下手。建文帝支持了黄子澄的看法,于是遂先后废除了五位亲王。
由于朝廷削藩激化矛盾,藩王与朝廷开始决裂,此时实力最强的燕王就成了真正的众藩之首。而朱允炆与朱棣之间的博弈亦逐渐激化,造成了之前说的“靖难之役。”
朱棣的性格可和朱允炆大不相同,要是朱棣有朱允炆的性格,那还不自杀得了。可现实中的朱棣就是不一样,先装病再反攻,而在事实上,朱棣也的确成功了。
即位后的朱棣为了掩饰,他就不承认是继承基地朱允炆帝位,而是继承客说的,他也算是被震惊到了,虽然在中世纪的欧洲也有各种各样非常多的酷刑,但在东方的发达国家,残忍的酷刑还是存在的,再富饶的外表也不能掩盖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