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计日以待第2/3段
说到这个决策不得不说到朱棣身边的一个重要人物,这人就是马和,郑和的原名,也就是他,七下了西洋。
洪武十三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那时的马和只有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后,阉割成了太监。燕王朱棣见马和聪明、伶俐,便把马和留在身边,成为燕王的亲信,进入了朱棣的燕王府,那时马和十四岁。朱棣很喜欢他,还找专门的老师给他上课,勤奋好学的马和也很快便成了学识渊博的人。
所以说朱棣也经常派他去完成一些使命,在“靖难之役”中和朱棣转战南北奋力拼搏也立下了不功劳,很受朱棣赏识,在永乐二年正月初一时,朱棣想以赐姓授职的方式表达他对有功之臣封赏与恩宠时,马和被赐姓“郑”,从此便改称为“郑和”。同时,升迁为“内官监太监”,相当于正四品官员,官还不小。
朱棣对郑和十分的信任,他不但聪明伶俐,而他具有一定的航海、造船知识。郑和从小就从其父亲那里得到有关的航海知识,熟悉海洋,向往航海。在郑和下西洋前,郑和进行了两次较远距离的海上航行,增加了航海知识,积累了航海经验,为下西洋远航打下了基础。所以朱棣才把这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他去完成,这也算有道理的。
朱棣派遣中官郑和出使西洋诸国这么个伟大的历史事件大家都知道,但朱棣这么做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呢?
郑和下西洋这事还要提到建文帝朱允炆,在世上流传最广的说法就是说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去寻找建文帝的踪迹,因为朱棣篡了建文帝的帝位后,建文帝失踪了后,朱棣怕他逃到国外,怕是以后再回来复辟就麻烦了,所以才派人去找他。据说当时郑和还带着皇上的秘密使命,这秘密使命就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想想自己做的事,又是迁都又是派遣郑和下西洋,这些还都和建文帝有关,朱棣还是不放心呀。
但一切在还没有问过朱棣之前,也都是猜测,但想想郑和下西洋那么多的船只是去找建文帝,好像又有些不太可能,也没有什么效果。毕竟建文帝是个忠厚赢弱、优柔寡断的人。被朱棣从帝位上赶下台,即使逃到国外还会有什么能耐?就当他死在大火中了也没什么不可。
所以说郑和下西洋应该是以政治目的为主,明朝刚建立的时候经济的发展还不怎么样,明太祖朱元璋又下令限制进贡,由一年一贡改为三年一贡,有的国家如日本等限为十年一贡,于是明朝与海外关系几乎断绝,经济贸易几乎停顿。走私活动就非常猖厥,武装走私成风,同时明朝的声势日下。永乐皇帝上台后决定改变这种政治局面,就派遣郑和下西洋恢复和发展明朝政府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
而且郑和下西洋浩浩荡荡那么壮大,更是向周边的邻国小过的一直炫耀吧,看我大明朝多么的强大以至于你们这些小国不管乱来。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下西洋就是为了加强贸易还有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把自己的好东西给其他国家分享分享,也把其他国家的东西带回来分享分享,这样的礼尚往来也很重要。
郑和下西洋,这个西洋就包括了南海,看来寻找格莱西真的有希望了。当然,作为一个冒险者,马萨想着要能跟着郑和下西洋,那也是一次非常有趣的经历了。
要想和郑和一起下西洋也没有那么难,首先要先成为一名水军,这水军就是当代海军的前身,像马萨这么健壮,而且还是一个外国人,当一名水军应该不成问题吧。
当马萨把想当水军的想法告诉兄妹俩的时候,他们也非常支持,同样,他们对2200年那艘失踪飞船的去向也非常关心。
“不过你也要想清楚,在这明朝很少有人会自愿去当兵,毕竟那都是九死一生的事情,大多人还不都是被朝廷逼着去的。”唐叶箐提醒说。
“我更正一点,郑和七下西洋可不是去打仗的,主要还是以外交为目的的,我相信你会安然无恙的。”唐竹卿补充道。
“我知道,作为中国人当然是知道这事的,主要是…我们舍不得你啊,和你这个意大利人相处这么久,我也知道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懂很多的东西,一下没有你在我们身边,也不知道我一个人能不能把那么多的腌菜店经营好。”唐叶箐说。
“哈哈,我是相信你有这个能力的,毕竟你可是从七百年后来的人!”马萨笑了笑说。
&么效果。毕竟建文帝是个忠厚赢弱、优柔寡断的人。被朱棣从帝位上赶下台,即使逃到国外还会有什么能耐?就当他死在大火中了也没什么不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