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下南洋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经过不长的航行,顺着长江而下这就到了太仓的刘家港,这里也将是郑和每次下西洋的起抛地点。

  刘家港起于南宋,兴于元朝,元朝初年的时候,因为北方经济萧条,元大都的一切供给都依靠着江南地区的给予,而且京杭大运河的不但转输困难,而且经费高,所以当时元朝政府想找到一条快捷的南粮北运的海上通道。

  至远年间时,宣慰使朱清和张王宣从崇明岛迁居到了太仓,至此太仓的刘家港也真正的兴起和繁荣了起来,一直到郑和七下西洋的时候。

  所以说太仓的刘家港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对外开放的港口,它的繁荣,也标着着中国航海时代的开启。

  也不是从京城直接出发就入海了,郑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多年来,每次都从刘家港准备入海,这当然也是有原因的。

  太仓地理位置本来就不错,靠近长江口,刚好是衔接江海的位置,有“天下第一店”而这里就是天下第一码头。元明之际,这里的江水很深,江的宽度就有二三里,这也经历过了不少的春秋,但元朝时留下的航海基础、码头设施和贸易条件还很完备,这样也确保了郑和的远洋活动能顺利的开展下去。

  而太仓的繁荣程度也不亚于京城,这里历史上就被称作“皇帝的粮仓”,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就下令在太仓南码头新建运仓库,到现在建成了仓房九百一十九间用来储藏国家粮食,储存了各地数百万石的粮食。说是“天下之仓此为最盛”,一点都不为过。

  郑和每次下西洋船员每次都有两万余名,一日三餐,每次航行基本上要两年的时间,为了好准备,也因为太仓是存粮最多的地方,所以这里一直是起锚之地也是有道理的。

  沿海地区自古以来都是人才济济,从京城行驶到到太仓的船队和船员也只是一部分。出使西洋的船员中有着不少的骨干成员就来自太仓,比如说跟随郑和下西洋的著名航海家费信、周闻等,都是太仓人,另外太仓可是靠海吃海,这里还有着一大批有着丰富经验的水手和船夫让郑和来挑选。每次下西洋都不容易,其中都要补充许多有一定素质,能够胜任远洋航海的人员,而这些人员就直接在太仓本地挑选,方便且可以确保数量和质量。

  虽然太仓是一个靠海的城市,可离京城也没有多远,也是一块宝地,所以说永乐帝选择太仓作为出海的起港口和收泊口,不但营造成了对外外放的一个贸易基地,而然还便于和船队的人联系,省事不少。

  也许真的是因为靠海,太仓才真的富裕了起来,没有港口前的太仓真的只是一个个小小的渔村,专门打渔。也正是这个对外开放的通道,让太仓从一个小地方变成了一座稍微大的城池,这还真多亏了郑和。

  船队停泊在太仓境内也有好几日的时间了,马萨也想出去看看这个富地到底如何。一个对外开放的通道让太仓变成了一个商贸城,这势头,估计这个地方以后的发展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同样都是港口城市,太仓和威尼斯相比还真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太仓的街头逛着,万商聚集的商贸城不但有着中国各地的土特产,而且还有不少东南亚本地的特产和各个国家的奇珍异物,那些国外的特产大多还都是周边的藩属国来明朝的供给。

  如今,已经多年没有藩属国来明朝进贡,所以说就期待着两年后的归来了,第一次就下西洋这么久,也一定要带点好东西过来,毕竟在马萨的脑海里,东南亚地区也许会是一个更神秘的地方,不然格莱西怎么会在那里呢?

  也还是在这里,船队将进行入海前的最后准备,马萨还饶有兴趣的下馆子去吃了一顿大餐,长时间海上航行,船上的食物估计也肯定没有陆上丰富,所以珍惜好这最后一顿。

  几日后,船上最后的补给也准备好了,驶向大海的旅程也终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