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佛辩第1/2段
<p>第147章佛辩</p><p>老僧犹豫了下道:“以施主之文笔言辞断不是佛门中人,施主参意不拘经文,自悟能达到这种境界已属难能可贵。”</p><p>“以贫僧看来,施主已经踩到得道的门槛了,离得道只差一步,进则净土,退则凡尘,只是这一步难如登天。”</p><p>谢玉顿感愧疚,知道面年是一位真正的大师,自己不过多读些经书罢了,说些歪理罢了。</p><p>立马正色道:“承蒙大师开示,惭愧!惭愧!佛门讲一个缘字,我与佛的缘站到门槛就算缘尽了,不进不出,亦邪亦正。”</p><p>“与佛而言我不可得道。”</p><p>“我是几等的货色大师已从那首词里看得明白,满纸一个嗔字。”</p><p>“今天来到佛门净地拜见大师,也算三生有幸了,不敢打扰,我这就离开。”</p><p>老僧继续说道:“施主上山并非为了佛理修证,有事不妨道来,贫僧虽老学无成,念句阿弥陀佛却还使得。”</p><p>谢玉想了想,开口道:“晚辈来此是对大师讨教一番,是寻找一人,其实也不一定是寻人,只是找寻一个晚辈自己也不知道的结果,只求一个心安罢了。”</p><p>老僧说:“以施主之参悟,心做心是,何来讨个心安呢?”</p><p>谢玉说:“无忏无愧的是佛,晚辈一介凡夫,不过是多识几个字的嘴上功夫,并无证量可言。”</p><p>“大师缘何为大师?晚安以为是代佛说话的觉者。”</p><p>老僧思忖了一下,说:“贫僧乃学佛之人,断不可代佛说话,亦非大师,贫僧受不起施主一个讨字,仅以修证之理如实观照,故送施主四个字:清净自在。”</p><p>谢玉双手合十给老僧恭敬行了一个佛礼,说道:“谢大师!”</p><p>老僧突然反问谢玉:“不知施主如何看待:“释、道、儒三家。”</p><p>这问题老僧问的突兀,谢玉思索了下回道:“释、道、儒均是博大精深的学派,支撑国人走过了几千年的文明历程,是伟大的文明。”</p><p>“但是,社会在发展,传统文化毕竟是以皇恩浩荡为先决条件的文化,讲的都是皆空、无为、中庸的理,以抑制个性而求生求解。”</p><p>说到这里谢玉停顿了下,欲言又止,因为谢玉知道有些话,不是适合这个时代的。</p><p>只是老僧又说:“施主尚未畅所欲言,不好。”</p><p>“海纳百川,施主纵是沧海一滴,我佛也愿汇而融之。”</p><p>“今日有缘一叙,自当请施主开诚布公,以利佛理修证。”</p><p>谢玉思虑许久说:“晚辈叹服佛法究竟真理真相的辩证思维,如是不可思议。”</p><p>“但是,晚辈以为佛教包括了佛法,而佛法有别于佛教。”</p><p>“佛教以佛法证一,进而证究竟,最终是为给心找个不苦的理由,成佛,无量寿,极乐。”</p><p>“佛教以假度真的方便法门住福相、住寿相、住果相,是以无执无我为名相的太极我执,致使佛教具有了迷信、宿命、贪执的弱势文化特征,已然障蔽佛法。”</p><p>“晚辈以为,如果佛教能依佛法破除自身迷障,不住不拘个人解脱,以佛法的如是不可思议究竟生产力与文明的真理真相,则佛法的佛教即出离宗教的佛教,成为觉悟众生的大乘法度,慧于纲纪泽于民生,是名普度众生。”</p><p>这话说完,谢玉也;“今日有缘一叙,自当请施主开诚布公,以利佛理修证。”</p><p>谢玉思虑许久说:“晚辈叹服佛法究竟真理真相的辩证思维,如是不可思议。”</p><p>“但是,晚辈以为佛教包括了佛法,而佛法有别于佛教。”</p><p>“佛教以佛法证一,进而证究竟,最终是为给心找个不苦的理由,成佛,无量寿,极乐。”</p><p>“佛教以假度真的方便法门住福相、住寿相、住果相,是以无执无我为名相的太极我执,致使佛教具有了迷信、宿命、贪执的弱势文化特征,已然障蔽佛法。”</p><p>“晚辈以为,如果佛教能依佛法破除自身迷障,不住不拘个人解脱,以佛法的如是不可思议究竟生产力与文明的真理真相,则佛法的佛教即出离宗教的佛教,成为觉悟众生的大乘法度,慧于纲纪泽于民生,是名普度众生。”</p><p>这话说完,谢玉也有些后悔,这话本不该说的,尤其是在一个佛教徒前,但却也是谢玉心中所想,也是他弃佛而心向道的主要原因。</p><p>这老僧沉默不语,静静地看着谢玉,过了许久黯然感叹道:“得智的得智,化缘的化缘,烧香的烧香,坐禅的坐禅。”</p><p>谢玉和了一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p><p>这老僧确实得道之人,也并不恼怒,反而也提笔写了几个字送与谢玉,谢玉恭敬接过后,只见的回诗:</p><p>悟道方知天命,</p><p>修行务取真经。</p><p>一生一灭一枯荣,</p><p>皆有因缘注定。</p><p>后老僧解释说:“此天非彼天,非众生无明之天,亦非众生无明之命,此乃道天,因果不虚,故而改字方知。”</p><p>“修行不落恶果虽有信无证,却已无证有觉,已然是进步。”</p><p>“能让迷者进步的经即是真经,真经即须务取。”</p><p>“悲喜如是本无分别,当来则来,当去则去,皆有因缘注定,随心、随力、随缘。”</p><p>这老僧信手把原句的“休言”改成了“方知”,把原句的“勿”改成了“务”,把原句的“悲、喜”改成了“生、灭”,把原句的“哪个前生”改成了“皆有因缘”。</p><p>九个字的改动,理虽同是,而意思、意境、意气却全然不同,即灭嗔怒、我慢,直指究竟。</p><p>谢玉心想:“精妙!九字之境,无证而证。”</p><p>谢玉再度给老僧恭敬行了一个佛礼,说:“谢大师开示。”</p><p>老僧继续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