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士绅的钱如数奉还第2/3段
奸。”</p><p>第四咸摇摇头,他听说,负责五均的是两位雒阳大商人:张长叔、薛子促,家訾亦上万万钱。</p><p>皇帝将他们当成了现世桑弘羊,皆聘为纳言士,二人做事依然商贾色彩极浓。好好的五均官成了奸商做派,非但不平准物价,反而贱收贵卖,囤积居奇,左手转右手,看上去国库确实丰了,可人心却也丢了。</p><p>众人议论时,第五伦匆匆上堂,八月份他同样很忙碌,身上还穿着官服,让大伙勿要起来行礼,直接道明了今日开会的主题。</p><p>一是为过几日的秋社做准备,各族都安排了任务,大家一起凑钱凑粮,办得热闹,保证公平。</p><p>二是宣布了一件大事:“郡大尹盛赞第五里义仓、义钱乃是美政,决定明年在临渠乡推而广之。”</p><p>不得不说,第五里筹办的义仓、义钱确实给里民、族人带来了利好。</p><p>义仓在去年冬天和青黄不接,粮食吃紧的时候,起码救了里中三户人家的性命。</p><p>而更显著的效果就是,里民们可以先借义钱应算赋之急,不必忙着在八月份将粮食贱卖出去。若苟到入冬甚至是青黄不接之际,将陈粮高价出手,能赚它几倍的钱,再将所借补上不迟。</p><p>至于盐铁,也不必花大价钱挨宰。且不说农具可以从大宗借用,第五伦这官可不是白当的,早就有了渠道。加上第四咸在河东那边有关系,甚至还能得到批发来的廉价盐,再平价分予族人。</p><p>总之,义仓、义钱给第五里整体带来了极大利好,扶助亲戚还得到郡中称赞。张湛便看上了这点,声称若能让天下效仿,第五伦功绩将不亚于宣帝时推行常平仓的大司农耿寿昌,升官指日可待。</p><p>第五伦却不喜反忧,力劝张湛,应该缓一缓,切勿急躁。</p><p>张湛觉得他在故意拖延,以为第五伦不愿分享成功经验,可实际上,第五伦还真不是敝帚自珍。</p><p>“张君,我听闻天子恢复井田,最初是在封地新都国试行,据说时有嘉禾之祥,举效不错,遭翟义反虏逆贼而止。”</p><p>“于是到了始建国年间,便将王田私属令推至全国,敢问张君,如今这国策推行得如何?”</p><p>当时张湛就沉默了,还能如何?名存实亡呗。</p><p>占田超过八顷必须分地给邻居这荒唐命令,因无法落实而被叫停。土地奴婢不准买卖还在坚持,虽止住了关内豪强的兼并欲望,但也让农民借不到贷,连卖身都没法卖,许多人被逼上绝路这是张湛的看法。</p><p>义仓、义钱和看上去很美的王田私属制一样,小规模实行尚可,一旦强行铺开,非但不会给本郡农夫带来利好,反而是场灾难。</p><p>因为要让这举措不害人,要求实在太高。</p><p>首先得有一个像第五伦一样,不图功利只为赚取人心的宗主,无偿为义仓义钱补齐缺口能甘之若饴做赔本买卖的,若不是野心家,就是真圣人了。</p><p>其次,这宗主还得颇具威望和信誉,能推行严格的监察制度,避免监守自盗。</p><p>少了这两点,所谓义仓义钱,不过是给众人加了一道苛捐杂税。第五伦闭着眼都知道,最终肯定会整出“士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账”这种缺德事来。</p><p>在第五伦力劝下,张湛勉强答应暂缓,但还是要推行。</p><p>明年,也就是地皇元年,以临渠乡为试点推广二年扩大到长陵县三年到列尉郡四年上报天子,让整个关中效仿五年扩展到全天下……</p><p>第五伦心中却暗想:“这大新,还撑得住五年么?”</p&g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