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聚米为山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虽然耿弇自带少年英才光环太盛,使得第五麾下不少人嫉恨他,暗称之为“小儿曹”。</p><p>但当面是绝不敢叫的,毕竟耿弇个人武艺出众,除了马援,其余人都能撂倒。</p><p>所以听闻耿弇请第五伦征兵时,贼曹掾赵尨忍不住反驳他:“耿参军,若是兵那么好征,何必募呢?”</p><p>秦汉武德充沛,秘诀之一,便是征兵制。</p><p>你要问第五伦,征兵香不香,那当然是香的,但对政府要求太高:征兵必须和严格的户籍制度挂钩,再与军功爵、名田宅等制度结合,才能让无条件为朝廷服役的义务兵们有积极性作战。</p><p>王朝鼎盛期一过,相关配套的制度一松懈,征兵制就会发生很多问题。诸如汉家两百年,军功爵、名田宅早就废了,户籍制度也随着豪强兼并、流民频繁而越来越流于形式。</p><p>所以汉武帝时就开始大搞募兵,甚至招募羌胡骑从,利用大量刑徒及恶少年从军远征匈奴西域,但战绩一言难尽,正如耿弇所言:“不如良家子好用。”</p><p>毕竟募到的多是无业游民,看上去是身体强壮,手脚灵活,但却吃不起苦,远没有老实巴交的农夫好训练。别看他们一天到晚鲜衣怒马,腰挂短剑,在街上私斗时可猛了,但是一上战场,遇到挫折望风而溃。</p><p>到了新朝,征兵制更是积弊严重,编户齐民连繁重的劳役都干不完,更没时间搞训练。郡国兵因财政困难,都试时常暂停,实际上已经成了替人服役的募兵、雇佣兵。</p><p>遇到打仗,就得临时抓壮丁,但那些对外战争本就不得人心,也没有奖励机制配套,打仗图什么?征兵们思乡,逃亡频繁,只能当成囚犯押送,这便是更始将军、太师东征的王师主力,冯衍口中只有两成胜率队天兵。</p><p>朽坏的制度想重建太难,面对这种新形势,一味坚持征兵已不合时宜,第五伦入主魏成郡后,便暂停了抓壮丁,转而从流民中募兵和汉武时的城市募兵不同,流民源头亦是农夫,遇灾失去土地后被迫流浪求活,他们的要求很简单:活下来。</p><p>赵尨说道:“不必高额的募钱,一顿饱饭就能拉到几百人,这也就是乱世才有的好事啊。”</p><p>所以第五伦立刻抛弃了郡兵那群老兵油子,开始以流民为基础打造新军。一来是权宜之计,人总不能被尿憋死。二来,他和手下的老班底们,比较熟悉跟社会底层打交道。</p><p>第三嘛,青壮流民将当兵作为工作,也省得他们流入盗贼为祸,以后拉到外面打仗,也不至于太过眷恋乡土。</p><p>最后,这些流民进了第五伦的锅里,就别想跑出去,这辈子基本就当兵了,打上十年仗,再青涩的新兵也会变成百战老卒。</p><p>但耿弇却不习惯,朔调上谷因为屡被胡患,民间人口虽少,但武装程度却很高,都试未废,每个青壮都会点刀兵,甚至还能骑射,与陇西等六郡颇为相似,为了保卫家园积极性也高。所以才能维持征兵制,坐拥两千突骑。</p><p>虽然拿朔调的郡情来套在魏成头上,显得这孩子确实有点年轻,但兵源太过单一确实不行。</p><p>要将一穷二白的流民兵锤炼成百战之师,需要很多年努力,在此期间若遇大规模战争,募兵不足时,征兵便是唯一选择。</p><p>于是第五伦也不愠怒,竟答应了耿弇的要求,只让人在控制五个县,各征一百编户齐民的青壮。</p><p>时值农闲,而第五大尹忍了大半年不瞎折腾,不加赋,给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算取得了他们初步信任,是时候开始做事了。</p><p>“别急着否定,且先看他能练成什么样。”</p><p>第五伦是听耿纯说起过耿弇事迹的:“伯昭不但武艺骁勇,亦学过兵法,他十六岁那边,去最边远的县游历,恰逢匈奴左部犯边,将他和一众人等困在了广宁县中,连县宰都战死了。”</p><p>“伯昭便自任假宰,带着百多骑乘夜冲出去攻击了匈奴人,烧其毡帐,将数百骑逼退,一夜鏖战,他连斩十数人,自己却无一伤,至此一举成名,让郡人称奇。”</p><p>这让第五伦颇为期待,白马少年郎确实有“军事贵族”的气质,这样的人才,哪怕只是来魏郡玩玩,也由他玩去。就算他真练起来五百人,打完仗又带不走,还不是帮第五伦打工。</p><p>天气越发炎热,到了六月初时,冯衍带着一身湿襟的汗水从上党返回邺城,一照面,就支支吾吾地与第五伦说,事情有点不太顺利。</p><p>第五伦皱眉道:“是那鲍永不认敬通这个朋友了?”</p><p>“还是上党大尹不乐与我结盟?不让我的旧部过路?”</p><p>“非也。”</p><p>冯衍最喜欢欲扬先抑的套路,鲍永一心复汉的事,他藏下先不说,因为还得试探第五伦倾向,只叹息道:“经过我一番苦劝,上党一切顺利,大尹和鲍功曹都倾慕第五公,愿意借道,只是供应的米粮,得算魏成郡借的。”</p><p>这没问题,毕竟一两千石不是小数目,他一定还这次是不掺糠、草的那种。</p><p>冯衍小心地说道:“是猪突豨勇行军的路线,出了岔子。”<武艺骁勇,亦学过兵法,他十六岁那边,去最边远的县游历,恰逢匈奴左部犯边,将他和一众人等困在了广宁县中,连县宰都战死了。”</p><p>“伯昭便自任假宰,带着百多骑乘夜冲出去攻击了匈奴人,烧其毡帐,将数百骑逼退,一夜鏖战,他连斩十数人,自己却无一伤,至此一举成名,让郡人称奇。”</p><p>这让第五伦颇为期待,白马少年郎确实有“军事贵族”的气质,这样的人才,哪怕只是来魏郡玩玩,也由他玩去。就算他真练起来五百人,打完仗又带不走,还不是帮第五伦打工。</p><p>天气越发炎热,到了六月初时,冯衍带着一身湿襟的汗水从上党返回邺城,一照面,就支支吾吾地与第五伦说,事情有点不太顺利。</p><p>第五伦皱眉道:“是那鲍永不认敬通这个朋友了?”</p><p>“还是上党大尹不乐与我结盟?不让我的旧部过路?”</p><p>“非也。”</p><p>冯衍最喜欢欲扬先抑的套路,鲍永一心复汉的事,他藏下先不说,因为还得试探第五伦倾向,只叹息道:“经过我一番苦劝,上党一切顺利,大尹和鲍功曹都倾慕第五公,愿意借道,只是供应的米粮,得算魏成郡借的。”</p><p>这没问题,毕竟一两千石不是小数目,他一定还这次是不掺糠、草的那种。</p><p>冯衍小心地说道:“是猪突豨勇行军的路线,出了岔子。”</p><p>扬完再抑,有完没完?那路线是你帮忙划定的,那还不是你的问题么?莫非是更始将军以为冯衍“死了”,人死汤凉?</p><p>但冯衍细细道来后,还真和他无关。</p><p>冯衍道:“却是新近上任的师尉大尹田况,竟直接没理会更始将军府的传文,不同意让猪突豨勇过境,直接阻在了郡界!”</p><p>第五伦愣了:“田况?那个原本在翼平北海做连率,却因为抵御赤眉太过积极,还伸手和皇帝要青兖两州兵权,而被调回关中的田况?”如今田况所在的师尉郡,就是前汉左冯翊,是猪突豨勇离开上郡,渡河进入河东的必经之路。自己和田况无冤无仇啊,他为何平白无故阻拦?”</p><p>冯衍回道:“上党派人去打听过,似是田况以为,东征军应当走关中过函谷而行,不应偏道,他为此还向朝中举咎!”</p><p>这下却有些麻烦,好在第五伦早就提前上奏疏打过招呼,借口也是钦口山的盗贼不剿不行,魏成兵不够,希望王师路过顺便帮个忙。皇帝还指望他保住元城祖坟,稳定河北,应该会睁只眼闭只眼。</p><p>但田况将此事捅上去,横生波折,五威司命或许会乘机诽谤第五伦。更要命的是,若一千多猪突豨勇来不了,无法两面夹击,自己只怕要沿着小路硬打武安李氏了。</p><p>不知田况是担心猪突豨勇所过放纵,损害他辖区,还是一心效忠新室,反正,这田况算是在第五伦小本本上留了名。</p><p>“都什么时候了,还想为大新效忠,有病!”</p><p>第五伦心里骂骂咧咧,好在冯衍这厮又抑后再扬,告诉第五伦,这件事虽然有此小插曲,但已经顺利解决了!</p><p>“亏得增山连率马员相助,让猪突豨勇直接从上郡的小渡口过河,虽然多花了半个月,但已顺利抵达上党!”</p><p>“与马家联姻,真是我最正确的选择啊。”</p><p>第五伦心中松了口气,再度尝到了这场姻亲的甜头。</p><p>他的三大爷马员坐镇上郡,位于关中以北,后世的陕北地区,这次便在关键时刻大开方便之门,没让第五伦的计划泡汤。</p><p>“如此看来,上郡也可以作为长陵族人的退路,看来得加强与那边的联系,并让第四咸多去北方走走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