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路线之争第1/2段
<p>地皇三年公元22年,六月之交,与冀州魏成郡相隔三千里的南郡汉水之畔,“纳言大将军”严尤的大营。</p><p>六月正值荆州的雨季,严尤军中将士多是北方人,比如窦融,便是关中人士。</p><p>“这鬼天气。”</p><p>窦融摸着自己身上总觉湿漉漉的衣裳,好脾气的他都忍不住骂了起来。</p><p>按理说小雨下着应该清爽才对,可常常有雨无风,伴随着盛夏高温,整个天地仿佛成了大蒸笼,让人周身滑腻腻的。这些天粮食和器物发霉得很快,偶尔出现几个晴天,士卒们欢喜地将衣裳拿出去晒,结果到了晚上一看非但没干,反而更潮了。</p><p>对绿林的攻打已经持续了大半年,但主帅严尤分析过先前荆州牧的败绩后,觉得对付绿林着重在围,不急于进剿。</p><p>“绿林起兵数年以来,江汉数次受其扰乱。云杜周边数县,实已十室九空,加上绿林掳掠了大量人口,盘踞于云杜一县,看似势大,实则多半是老弱,平白多了几万张嘴。”</p><p>严尤思路清晰,决不能再让绿林选择他们熟悉的战场了:“倘若吾等予以封锁,使其盐粮两相断绝,这群盗寇内无生产,外无粒米之救济,要么只能困守一隅,束手而散。要么被迫离开盘踞的山林,与我决战!”</p><p>南郡、江夏的盐,只要来自西面的巴蜀井盐,以及武陵蛮的石盐,都是通过大江汉水进行运输,严尤不信任当地五均官,直接派兵军管了各处江防,严格控制盐的出入,使得各郡更加匮乏。</p><p>粮食亦然,任何胆敢往绿林周边数县运送粮食的行为,都将受到严惩。当地百姓自己都不够吃,不可能接济绿林,至于豪强在去年绿林屠安陆县,掳妇女后,江夏豪强们便宁可站在官府这边,毕竟严尤、窦融的军队,军纪确实较其他王师稍稍好了点。</p><p>几个月下来,绿林确实有些吃不消。</p><p>因为盐的来源被切断,许多人身体浮肿,患上各种疾病,感到力气不足,盐成了极其金贵的东西,甚至为一块粗盐出了人命。</p><p>缺盐是钝刀子割肉,那缺粮就是快刀杀人。</p><p>绿林的渠帅大多没什么见识,过去几年抢惯了,对种田生产不上心。控制的五万人,一个月要吃五万石粮食才够,随着去年所掠食物耗尽,只能在山林里到处掘块茎摘浆果充饥。</p><p>也有渠帅带队跑出来抢掠,但周边几个县连人口都不剩多少,要么被绿林所掳,要么被严尤迁走,已经抄不到粮食了。走远一些去攻击汉水沿线的城市,又会遭到早有准备的严尤当头痛击。</p><p>如此消耗之下,很多绿林盗无法忍受,在严尤的宽赦招降攻势下,渐渐有人出来投降,他们也没好下场,直接铐起来,押到后方做苦力到死。只留了几个机敏的封了官职,让他们穿着丝帛吃得饱饱的,继续向绿林攻心。</p><p>眼看不可一世的绿林如此狼狈,窦融等副将,以及岑彭、任光等军吏都盛赞严尤:“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将军不愧是天下第一名将。”</p><p>严尤纵然稳重,亦被夸得有点飘,大家都觉得,入秋前绿林肯定撑不住了。不过很快,奉命在前线接受投降者的将军主薄任光,发现了一个福祸难料的消息。</p><p>一些从绿林里钻出来投降的贼寇,身体虚弱,脚下虚浮,身上臭烘烘的,明明是大热天,却冷得直打哆嗦,过了一天又大呼燥热,将自己脱得赤条条的,又上吐下泻,到了次日</p><p>直接倒毙!</p><p>此情此景,让任光与所有官兵都勃然色变,纷纷退后百步。</p><p>“疟寒,是疟寒疾!”</p><p>疟寒疾,便是疟疾。</p><p>在荆楚一带,传说远古颛顼帝有三个儿子,死后都成了传播疾病的疫鬼,其中一个居住在长江汉水一带散播疟疾,南方暑湿,近夏痹热,瘴疠多作,疟疾只是其中一种,但亦是极其凶狠的一种。</p><p>一旦流行起来,波及范围极广,持续经年累月,以至于当地常竖立“疟神祠”以拜之。</p><p>没有人知道绿林山的疟疾是如何发生的,也许是这湿热的气候成了温床或许是大渠帅贪多,掳掠了太多人口聚集在一起导致了传播也可能是缺盐缺粮的情况下,身体太过羸弱。</p><p>反正等绿林军渠帅们反应过来时,各山头已有许多人倒下,他们症状不一,有二日一发之疟,有多日一发之疟,有先寒后热之寒疟,有先热后寒之温疟,有热而不寒之瘅疟。反正在缺医少药甚至吃不上饭的情况下,大多数染病者就一个结果:死。</p><p>云杜县与绿林山中,不过短短月余,已成鬼蜮,上万人染了疾病,甚至有几位好吃好喝的渠帅也不行了,象他们这样的人物尚且免不了疟疾的折磨,也就无怪乎普通的绿林兵,更将疟疾视为如虎般吃人的酷虐。</p><p>一时间云杜、绿林尸骸随处可见,蚊蝇漫天,更加剧了疫病散播。</p><p>有人跪在疟神祠前哭泣朝拜,有人拖着病体希望逃出绿林山,但外面的官军也染了疾,早就撤回江汉了,相比于瘟神,绿林军算个啥?</p><p>而绿林山中,几位幸存的渠帅也为绿林军的未来吵开了。</p><p>“再这样下去,就是坐以待毙!”</p><p长江汉水一带散播疟疾,南方暑湿,近夏痹热,瘴疠多作,疟疾只是其中一种,但亦是极其凶狠的一种。</p><p>一旦流行起来,波及范围极广,持续经年累月,以至于当地常竖立“疟神祠”以拜之。</p><p>没有人知道绿林山的疟疾是如何发生的,也许是这湿热的气候成了温床或许是大渠帅贪多,掳掠了太多人口聚集在一起导致了传播也可能是缺盐缺粮的情况下,身体太过羸弱。</p><p>反正等绿林军渠帅们反应过来时,各山头已有许多人倒下,他们症状不一,有二日一发之疟,有多日一发之疟,有先寒后热之寒疟,有先热后寒之温疟,有热而不寒之瘅疟。反正在缺医少药甚至吃不上饭的情况下,大多数染病者就一个结果:死。</p><p>云杜县与绿林山中,不过短短月余,已成鬼蜮,上万人染了疾病,甚至有几位好吃好喝的渠帅也不行了,象他们这样的人物尚且免不了疟疾的折磨,也就无怪乎普通的绿林兵,更将疟疾视为如虎般吃人的酷虐。</p><p>一时间云杜、绿林尸骸随处可见,蚊蝇漫天,更加剧了疫病散播。</p><p>有人跪在疟神祠前哭泣朝拜,有人拖着病体希望逃出绿林山,但外面的官军也染了疾,早就撤回江汉了,相比于瘟神,绿林军算个啥?</p><p>而绿林山中,几位幸存的渠帅也为绿林军的未来吵开了。</p><p>“再这样下去,就是坐以待毙!”</p><p>暴脾气的南阳人马武是力主撤走的人:“吾等谁没经历过几场瘟疫?应该都知道,一旦染上,几乎无药可救,要么硬扛过去,要么就往地上一躺,等死!”</p><p>“没粮没盐就不说了,绿林已经成了一个大瘟房,我觉得这周围皆是疫瘴,呼吸之间都要染上,得逃出去才行。”</p><p>抛弃染病者,让还有机会活的人赶紧走,这一点很快就达成了共识,唯独两位大渠帅之一,和新朝太师同名的王匡弱弱问了一句:“青壮可以走,但那些没染病的老弱怎么办?”</p><p>众渠帅面面相觑,没人关心这个,但他们都信誓旦旦地说道:“等疫病结束,等抢到了粮食和盐,吾等会来救他们。”</p><p>逃出去是没问题,但往哪里逃,却产生了极大的分歧。</p><p>“应该南下。”</p><p>大渠帅王匡有自己的主意,提议道:“去年偏师便沿着汉水,打下了竟陵县,应当将这条路再走一遍,去云梦泽里暂避,等大疫过去后,便可将老弱就近接过去。”</p><p>王匡虽然是绿林首举义气的大头领,可他毕竟只是一个渔父,见识有限,眼睛只盯着南郡江夏,这里是他的老家,即便发生了大疫,也不舍得抛弃。</p><p>而且南郡、江夏的豪强武装势力较弱,依然是官府力量薄弱地区,就钻云梦泽里,笼络小股盗贼,他们很快就能恢复势力,继续过抢掠的生活。</p><p>但作为外郡人,王常、马武却有自己的想法。</p><p>“应该北上!”</p><p>颍川人王常提议道:“翻过绿林山,就是南阳,随县、蔡阳,都是富庶之地,到了那儿,便能打开另一片天地!”</p><p>王常字颜卿,本是小地主,因为弟弟报仇杀了人,才亡命于绿林。他不甘心一辈子做盗贼,遂有此说。</p><p>保守的渠帅们表示反对,他们对南阳不熟悉,而且那边豪强势力强大,那些坚固的坞堡防备堪比县城,轻易打不下来啊。</p><p>曾经去南阳溜了一圈,袭击过第五伦使团的马武却道:“舂陵大侠刘伯升,曾识破了我绿林渠帅身份而依然设宴招待,又时常遣族人往来绿林赠送盐、布,吾等大可北出,联络他一起举事!”</p><p>这是路线之争啊,双方争执不下,最后甚至到了拔剑的程度,最后还是另一位最早起兵的大渠帅王凤站出来做和事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