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外楔5: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这一底线的基础,是孔子屡次强调的“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国际准则。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也是姬姓白狄中山国王族后裔姬曼精神分裂的潜在推手。

  总是被人防备,被警惕的眼光盯着,无论强大与否,谁也不会舒服。

  ……………………

  下边简单说一下“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核心是“夷不乱华”。

  前文已述,周王朝以夏代后裔自居,各诸侯相称“诸夏”“华夏”。此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的来源。“裔”指的是黄帝时期以来的各王朝后裔,“夷”即外族。

  在秦国开创君主制中央集权国家体制之前,是一个漫长的王权时代。

  这个王权并不等于秦汉以后的国家帝王之权,而是天下共主之权。殷商王朝的共主之权来自“神授”,周王朝来自“天命”。商王朝敬鬼神但不崇拜天,商王也不自称天子。这与姬姓周族发家于戎狄之地或有关系,因为西方的戎狄之族视自己为天之骄子。历史文献上有一个桥段叫做“武乙射天”,商王武乙无奈于周族在西方崛起,到边境视察时,弄了一个装满血的皮囊(代表天),抛到空中,用箭将之射落。“天”献血落地,即天亡。武乙以此警告周族。

  简单来说,天下共主有自己的“国”,比如商王室、周王室直辖的王畿之地。共主下属的同姓异姓、同族异族臣属之“国”,或来自共主封赐,或来自共主武力征服,相当于被共主保护的加盟国,各有相当自治权。周王朝前身周方便是商王朝的异姓加盟国,自称小邦。

  一个异姓小邦武力推翻天下共主,取而代之,叫做“僭越”,是不具备王权神授及正宗继统合法性的。因此,一方面,周方要高举“仁义”大旗,“仁义”如天,周方剪灭“不仁不义”的商王权,就是替天行道,是天的意思,因为天抛弃了“不仁义”的商王。其实不过也是借口罢了,周方要用这个借口取得西方戎狄之族的支持,因为戎狄相信天(上帝)。

  另一方面,周方还要证明自己的根正苗红——正宗夏代后裔,并上溯几千年追到黄帝部族联盟时代的有熊氏。黄帝之国即有熊氏,只是后来已经衰落了,天下共主之位让人了。周王朝之前,黄帝只是曾经的天下共主之一罢了,名气本来不大,直到周王朝才开始将其推上了华夏人文圣坛。也就是说,周方干掉殷商,在名义上是它作为夏代后裔,是“复国者”,不是作为殷商王朝臣民的夺权篡位者。绕来绕去,也是给天下一个交代罢了。

  上述两个方面,大致构成了周王室成为天下共主的合法性。

  姬姓周族打来的天下东西贯通,疆域较商王朝大大拓展。周王室作为西鄙小邦,治理偌大天下当然极为不易,遂将商王朝时期的分封制、军事殖民制等进一步提升,演化出宗法分封制,将天下依次分封给同姓亲戚、异姓功臣及前朝各显贵部族后裔,让他们各自建国(最初的“国”实际是“城邑”,大的也不过方圆三十多里)。

  周王室直辖的王畿之地有两块,大本营“镐京”,即今西安一带,称为“宗周”,新开辟的王畿在雒邑(今洛阳周边),称“成周”,相当于中央政府。各个诸侯国拱卫在成周王畿周边,负有警戒保卫王畿之责,王畿之地便称为“中国”。这种格局叫做“以藩屏周”,屏蔽的主要是北方狄族,比商代的“体国经野”体制上了一个台阶。

  天命王权具有排他的唯一性。天既然选择了姬姓周族,其他也具有继统资格的前朝贵族后裔、原来的“我族”“异族”邦国后裔,便不能觊觎共主之位。这便是“裔不谋夏”。

  “裔”们若非要谋夏(造周王室的反)怎么办?那就可以打。

  周王室亲自打,包括灭掉、剥夺其地,叫“用刑”,古代兵刑不分;其他诸侯国得到周王室授权(诸侯不能随便用兵征伐,中山国的把那斧子便形同兵符),也可以出兵去打,叫“勤王”。春秋争霸时,“勤王”是一个掩盖霸主野心的最大噱头。

  所有的“夷”,最初基本上是原始落后的部落部族政权,特别是与华夏族毫无血缘族属关系的戎狄异族。周王室延续前朝主,取而代之,叫做“僭越”,是不具备王权神授及正宗继统合法性的。因此,一方面,周方要高举“仁义”大旗,“仁义”如天,周方剪灭“不仁不义”的商王权,就是替天行道,是天的意思,因为天抛弃了“不仁义”的商王。其实不过也是借口罢了,周方要用这个借口取得西方戎狄之族的支持,因为戎狄相信天(上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