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外楔6:国家战争爱情等等第3/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当时,赤狄一度将中原各国打得落花流水,还灭掉了巨人族“长狄”。有史家认为,黄河第一次大改道,便是赤狄为进攻齐国等狄的“杰作”,因为黄河挡了他们的路。

  若以春秋全局视角来看,赤狄可称春秋一霸。

  霸者英雄一世,未必干下千秋伟业。姬姓白狄隐忍数百年,但终至辉煌巅峰。

  从商末到秦国一统天下,各种部族部落政权花开花落,国名和地名变得极为复杂。许多国名、地名延续使用,但可能已经并非原来的国和地方。

  本书不会涉及所有曾经存在的部族部落政权,仅取一些与狄族有关的作为故事平台。涉及到地名、国名变化的,便在相关章节做些未必准确的注释,错误在所难免。

  ……………………

  战争是本书的重头部分,楔外楔不多啰嗦,大概说说战争形态。

  本书所涉九百年间的每场战争是否正义,基本取决于战争历史的记录者。戎狄无文字传世,整体上处在文本意义上的非正义一方。但编修《春秋》的孔子,偶尔看不过去,也会隐晦指责相关华夏诸侯。

  本书大体以狄族为视角,自然会多照顾狄族一些。实际上大家最后还是一家子,就像周王朝各诸侯,原本一家子,最后却刀兵相见。

  在华夏族战争技术层面上,商代是战车、步兵分编,以车战为主。国家常备军最高编制单位为“师”,一个“师”大概3000人左右,中后期约有三个师的规模,另外都是各氏族地方军队。当时的鬼戎等方国都很小,有个万八千人,且受过一定军事训练,已然可以天下无敌。西周时期基本以车步合编为主,具有系统的战阵技术,国防力量开始大规模系统化,王朝中央的国家军队最高编制为“军”,一军一万多人。春秋时期,骑兵已经出现,但处于萌芽状态。战国时期开始有了成建制骑兵,但也并非主力兵种,主力还是战车、步兵。

  出自鬼戎的狄族,因为是游牧之族,或居于草原或居于山地,自然以骑兵为主、步兵为辅。由于居无定所,狄族军队机动灵活、全民皆兵、神出鬼没,最善于打游击战、突袭战。这让讲究战车战阵规矩的华夏各国大吃苦头。春秋以后,与华夏接触频繁的狄族,应该也建立了战车部队。姬姓白狄中山国,便拥有成建制战车部队。与华夏族以骑兵为辅助兵种相反,狄族的战车部队为次要兵种。

  武器方面。远射弓弩在华夏、戎狄都是主要,白狄中山国除了弓弩还有圆头实心球类,发射装置不明。战车一般乘载士兵三人,一人驾车两人作战,作战士兵各备三套武器,戈或矛、弓弩、刀或剑。骑兵有弓弩和近战武器。

  本书中姬曼子穿越的九百年,战争烈度逐年加大。商末时期,战争规模都比较小,动用万人,已经属于超级大战。相应的,战争本身的残酷性和摧毁性也比较小。直到战国前期,虽然战争频繁,但并不以歼灭对方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烈度仍然不大。秦国统一战争,方才大开杀戒,“赳赳老秦”们要用敌方人头累积战功。其攻打赵国活埋几十万人,远离战争道义,属于摧毁赵国军民意志的残酷行为。

  战国中后期,白狄中山国被赵国灭后,其国民大部分归附于赵国,而姬姓王族则被赵国送回了肤施老家,躲过了一场灭顶之灾,最终融入泱泱华夏。

  此其幸哉?此其幸哉!

  当然,这只是在两千多年后的我们今天看来。

  ————————

  PS1:楔外楔部分拉杂到此为止。明天开启正章。

  PS2:戎狄之族,特别是自周时期西来的鬼戎、猃狁等,与华夏言语不通、习俗不类,各方日常交流需要翻译协助。华夏族这边的翻译叫做“舌人”。华夏族对夷族的文化传播孜孜不倦,一是语言文字,一是精神信仰。商周时期,各代王室及所属华夏族诸侯国,会吸收戎狄才俊到朝中为官,华夏族也有人到戎狄部落为官,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也是频繁的。【但是,本书将会舍弃双方语言障碍,一为叙事方便,另外无人知道戎狄具体拥有何种语言,汉代匈奴也只在华夏文献留下少数几个音译词汇】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