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斗画第1/3段
吃完饭后,稍作休息,几个人各自忙各自的。
齐思贤酒意上头,醉醺醺的要跟袁守意比赛画画,两人选了石桥那里。
冯雨沁跟骆芸画的是水彩,两人不想跟袁守意他们比,去画银杏和柿子去了。
田兴健硬拉着林雪儿跟成叔去捡核桃、栗子,用他的话,反正小雪的画也拿不出手,就别显眼了。
齐思贤画的是国画,带的东西比较复杂,要先治好桌子才行。
袁守意选好位置后,支好手机,放下画架,开始看眼前的小桥,秋山,秋树。
慢慢的,仿佛又回到过去,自己和小朋友们在大树下玩耍。
袁守意拿起画笔,顺着这种思绪,开始作画,两个小时后,他放下画笔。
画中有小桥、流水、人家、远山、蓝天,还有一棵火红的大树。这棵树占了三分之二的画面,枝枝叶叶仿佛要刺破苍天。
袁守意退后欣赏了一下,感觉还算满意,拿起笔签名:山行之流水人家,袁守意XX年XX月于屏山坳。
袁守意看了下齐思贤,发现这小子已经画了好几幅了。
地上固定板上摆着第一幅是《秋声赋》,画的是小桥流水人家,旁边有棵枝枝丫丫的暗红色的树。
第二幅是《秋意浓》,画的是被各种颜色的树围住的村庄。
第三幅是《秋山图》,画的是远山,金黄艳红墨绿,前景还有小桥流水屋子。
这三幅图都是大写意手法,用色极其大胆,画面给人一种强烈的情绪,感觉热情如火。
袁守意赞叹不已,不亏是世家子弟,用笔娴熟,意境外放。
国画跟油画不同,国画重意不重形,不画背景,喜欢留白,所以画起来很快。但是要想画出意境很难,需要画者平时千百遍锤炼,各种技法乱熟于心,才能做到‘以形传神’、‘意在画外’。
最有名的是八大山人,画的东西都是寥寥几笔,眼白外露,却把一种孤寂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袁守意欣赏了一下,再去看齐思贤作画,画的竟是柿子树,但用笔可比袁守意那副简单多了:用墨勾勒出马头墙,一枝柿子从画外伸了进来,几个火红的柿子点缀在画面上,疏浓有致。
齐思贤满意的收了笔,摇头晃脑的欣赏着,然后模仿袁守意写上:山行之事事如意。
袁守意忍不住说道:“柿子我看到了,如意在哪?”
齐思贤嘿嘿笑着,“你哪来那么多杠子!”
袁守意将他挤开,拿起笔,在马头墙上两个角用淡墨画上如意纹,想了想,在中间偏左的墙角开始作画。
画的是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公鸡昂首挺胸,母鸡低头啄食,他的用笔跟齐思贤的完全不同,写意中带着写实,两只鸡虽然用墨不多,但栩栩如生。
画完后,在事事如意旁边写上:大吉大利,袁守意作于屏山坳。
齐思贤离奇愤怒了,他对着袁守意吼道:“你没事发什么神经,乱画我的画。”
袁守意淡淡的回道:“谁说是你的画了,你看这幅画,C位是哪里?是两只鸡,你画的充其量是背景。所以这幅画是我画的。”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