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宫廷议事第1/3段
吴国建业。汉国使者驿馆。
汉国使者李密、常忌与吴国君臣之间,经过多日的宴会交谈后,二人决定归国。
此时一间房中。
常忌走到李密房间,道:“李使者,还没休息吧。”
坐在床边的李密道:“你来得正好,我正有事想对你说。”
常忌关上房门,坐下后,道:“请讲。”
李密道:“明日你我二人就要返回汉国,你认为吴国多久会派使者来我国。”
常忌想了片刻,道:“我观吴国新君,虽没有吾大皇帝之伟岸,但他能清除权臣,重视教育,开辟农桑,也不失为明主。这样的人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你我离开后,他一定会马上派人出使我国。”
李密点了点头,道:“希望如你所言。第一次来吴国,各地有所参观,你感觉这个吴国怎么样呢?”
常忌道:“从军事上来讲,吴国的战船堪称雄壮,一艘大船能装三千人,而能装上百人的船更有千计,所以水战占有优势。从经济上来讲,吴国的人口大约是我国的两倍余,人多而重视农业,你我所见的屯田就有十余处,盛产铜铁,能制造出大量的刀剑与铁钱。从政治上来讲,吴国虽有北伐之心,但因国力有限,多年未有斩获。吴国对于我国的态度,只要你不打我荆州的主意,只要你主力一心北伐,那我吴国就可以和你联合,至于我吴国能否击败魏国?先考虑自保,再坐等天时。”
李密道:“你分析得挺有道理,无论军事、经济与政治,你几乎把吴国看透了,看来下次出使吴国的正使人选,非你莫属了。”
常忌挥了挥手,笑道:“哪里哪里,我只是随便说说,你过奖了。”
第二日,成都。
皇宫大殿前的两座石犀牛,肃穆与庄重,高深与莫测,而整座皇宫则笼罩在一种特殊的气氛中。
只见黄门官道:“上朝!”百官进入宫殿。
黄皓将呈上来的的军需账表拿给刘禅,刘禅大略一遍,放在案几,道:“这军事开支,常年居高。董爱卿啊。”
董厥出列,道:“臣在!”
刘禅道:“吾想问一下卿,国库收入的钱粮物资比之去年是否有增加。”
董厥道:“陛下,虽然今年没有对外战争和内乱,但因国家人口并没有得到增长,男丁数量有限,所以田亩收成基本维持在去年水平,盐铁黄金绸布等物资也没有明显增加。”
刘禅听后不满,道:“那国家有没有办法增加国库的收入呢?”
董厥道:“现在养的军士官吏太多,国弱而民少,所以臣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刘禅看着姜维,道:“姜爱卿,卿可有办法增加国库钱粮?”
姜维道:“陛下,刚才尚书令说我国军士官吏太多,或许是想让更多的人回到田地务农和其他行业中,从而达到增产粮食和其他物资。”
刘禅道:“那依卿之见,是否应该如此?”
姜维道:“我国虽然人少,但军队并不富裕。国家刚建立时,有军二十万之众,如今只有十万,几乎是当时的一半。而人口并没有减少一半,反而还稍有增加。所以臣认为,军队的人数并不是最大的问题。而且平时除了必要的操练,大部分时间军士也都会参与屯田,不会影响日常农务。至于官吏,如今全国官吏达到四万,这也不是一个小数字。”
刘禅道:“四万官吏说明了什么问题?”
姜维道:“官吏是要拿官俸的,大官下面有小官,大官小官都有自己的家族,家族里又有仆役、家丁。而仆役、家丁多了,反而使国家失去了很多应该登记的人口和应该获得的税收。”
刘禅点了点头,道:“卿说得不无道理,但是这个问题,到底该如何解决呢?谯大夫啊,你来说说,怎么看大将军说的这个问题。”
谯周出列,道:“陛下,刚才姜大将军所言,老臣认为有一定道理。如今汉国国力已经这样,就像天意一样,老臣为此长感忧虑,实在是不知道如何才能改变现状。”谯周说后便退了回去。他这表现让刘禅有些惊讶。
董厥道:“所以无论是军士还是官吏,我汉国的负担都不轻,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得想出更好的主意。”
&em没有减少一半,反而还稍有增加。所以臣认为,军队的人数并不是最大的问题。而且平时除了必要的操练,大部分时间军士也都会参与屯田,不会影响日常农务。至于官吏,如今全国官吏达到四万,这也不是一个小数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