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初见国父第2/2段
“便说说这针灸之术吧。”杨信指了指正在讲台上演讲的黄飞鸿,“这针灸之术我们民团就是请黄师傅制定好一个标准量后传授给护士连,比如说战士受伤了,如果麻药不足就得借用针灸之术麻醉,什么情况下需要全麻,什么情况下需要半麻,都有严格的量化标准,再辅以西方的缝合之术缝合伤口,便可以快速地为战士们止血,使之轻伤不下火线。”
杨信说着,忽然一愣,因为杨信又想到一条发财之路,这个时代还没有青霉素,杨信记得青霉素好像是在二战时期才开始大规模使用的,当时的青霉素可是堪比黄金呐。
“怎么将青霉素给忘了,是时候将青霉素制作出来了。”杨信暗中想到。
“如果只是简单的战地伤情治疗,确实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但世界上的病患何其多也。”孙文摇了摇头,虽然赞同杨信的观点,但也仅仅是部分赞同罢了。
“世界上的病患再多,患得病无非也就那常规的十几种,哪怕是几十种,上百种,只要制定好严格的量化标准即可,毕竟怪异的病只是少数,你不能拿个例当常例。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西医看不好可以看中医,中医看不好就看巫医,巫医再看不好只能听天由命了,如果真要得了绝症那除了等死剩下的只能是祈祷了。”杨信侃侃而谈。
“人好治,国难医啊,我大清已经病入骨髓了啊。”孙文长叹一声,再次将话题向国家方面引。
“我认识一人,他说过这么一句话,学医救不了中国人,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弃医从文,想通过犀利文字发出呐喊声,从而唤醒国人。比如这句: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我就很喜欢。”
“哦,此人是谁?”孙文眼睛再次一亮,这又是一位志同道合之人呐。
杨信忽然一愣,猛然想起,此时才1885年,而鲁迅先生是1881年出生,他还是个四岁个幼童,“此人鲁迅,乃浙江绍兴人。”
“我告诉你的是鲁迅先生,你找不到周树人可别怪我。”杨信看着双眼中精光直闪的孙文,心中暗想。
“可惜,鲁迅先生的文章并不能唤醒愚昧的国人。”杨信有些可惜道。
“为什么?”孙文来了兴趣。
“识字率,我辈国人连千分之一的识字率都达不到,怎么可能会被唤醒,即使鲁迅先生的文字再犀利,国人不识字,奈何?”杨信说道。
“不过好在鲁迅先生早有预料,早已说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语,虽然前景黯淡,但就像这路,也得一步一步走不是?世间本没有路,只不过走的人多了便就有了路。”
“真是位奇人,恨不得现在相见相识。”孙文叹息道。
“你等着吧,最起码还得等上个二十年。”杨信翻了个白眼,心中暗忖。
“兄台可曾听闻革-命-党?”扯了半天,孙文终于问到正题。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