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年味第2/2段
“还是大一些好啊,要当礼物送人的,对于帮过自己表心意的,过年时送五个或七个粉坨和一些麻叶(一种长条带花状的油炸面食)、鸡蛋散(鸡蛋和面捏成多股状的油炸面食)。人家也要回送的,尝一尝各家的,这可是一个展示交流手艺的好机会。家庭有些困难的也是会送去的。麻叶就鸡肉粉汤便是过年的早饭。鸡汤下粉,再放些海带丝、干黄花,没有绿菜就配些葱叶儿、蒜叶儿。”
“这里漫长的冬季,‘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田地里没有一丝的绿叶子,聪明的主妇们在家里用个烂铁盆儿之类的,装上土,栽些葱、蒜,割些绿叶子来,装点菜肴。能割好几茬儿呢。关于粉条,还有一个传说呢,相传明朝的一个皇帝大病,宫中御医都不能医治,只得谏议采用食疗的办法。一名御厨受故乡名吃桂林米粉启发,将土豆选料提粉,最终制成了土豆粉这一新面食。土豆粉烹饪后,色泽鲜亮、柔软筋颤、滑润爽口,皇帝吃后神清气爽,龙颜大悦,夸赞为‘域外天珍’。那位御厨也加官进爵。”
“二十七是什么来着?”
“二十七炸丸子,过了油肉来烧肉。”
“二十八写对联,地上站个秀才爷,人人都来求对子,秀才写的忙不迭。”
“二十九穿新衣,都是妈妈来缝衣,做了衣服做新鞋,穿的戴的准备全。”
“大年三十起大早,家家户户贴对子,还要笼个大旺火,欢欢喜喜过大年。”
“三十晚上全家福,一家坐在桌子边,八大件儿摆上桌,端起酒来又划拳。三十晚上到午夜,挂上灯笼闹喧天,接了神仙接祖先,大人要给压岁钱。”
“小峰小的时候,盼着要压岁钱,买鞭炮,买一挂一百响的鞭炮,拆开来一个一个地响,哪个地方都要试一下,塞在雪堆里面点响,压在石头下点响,插在玉米秸秆儿里响,放在柴火垛里响,也不怕把柴火点着了,让我教训了一顿……现在想来那时候是多开心啊。瞧瞧现在,小峰对钱对物质一点兴趣都没了,唉!”阿花叹气道。
“儿孙自有儿孙福,顺其自然就好了。最热闹的要数点旺火了,三更天,点起旺火来,然后再响炮,燃起烟花来。家家户户都燃放起来。一时间火焰腾腾,炮声震天,硝烟弥漫。哦,人又老了一岁。”
“每年都有响炮炸伤人的,太危险了!我不喜欢,现在这样就挺好。”
“旺气冲天又一年,围着旺火转一转,左三圈右三圈,辞旧迎新好热闹。大年初一去拜年,逢人要说过年好,你好我好他也好,喜气洋洋有鸿运。大年初二还拜年,提上糕点拿上面,见了老丈跪拜前,给你一包压岁钱。哈哈哈……”两人一起大笑起来。
“你给你老丈人跪拜过?”阿花问。
“没。”
“……”
“风俗是风俗。但做起来多难为情啊。”
“真是榆木脑袋。”
“……”
“初三又要迎喜神,大人小孩逛大街,赶上马车到城外,看看野外好蓝天。初五又叫破五节,要给孩子补衣裳,口里含着一根草,念念有词求个好。初五就让我们干活,真是不公道啊。”阿花嗔怪道。
“初五还要扫穷土。早早的把炕席下面的土扫一扫,装在簸箕里倒出去,就把一年的穷都扫出去了。然后再响两个二踢脚。”
“说起扫穷土,我又想起了剥穷皮。那时买的花生、瓜子儿都是要带皮的,没皮怎么能剥穷皮呢?现在想来那会儿还是穷啊,要是买上花生米不一会儿就吃完了。总共就买那么一两斤,吃没了,那还怎么过年啊?带壳的花生就不一样了,可以慢慢剥着吃,边吃边聊天,还给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剥穷皮。”
“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
“想起我小时候偷月饼的事儿了。八月十五前就打那么一小筐月饼,我想偷吃又怕我妈知道月饼少一个,于是就在每一个月饼上面咬一口。气得我妈直骂,那本来是要送人的礼物,每个月饼上都咬了一口,还怎么能送人呢?”阿花哭笑不得,“虽然一身衣服都是做的,吃不上,穿不上,过年买一串糖葫芦用舌头舔呀舔,不舍得吃,但那时候幸福指数高,每天嘴角是向上的。”
“初八就是八仙日,要到庙会耍一次。”
“初十就叫十指日,耗子晚上要成亲,娃娃早早睡了觉,敲锣打鼓悄悄听。”
“元宵节夜真红火,高跷扭来舞龙灯,还有船灯鱼和虾,放个大炮又放花,漫天飞舞如彩虹,彻夜不眠看霞红。”
“也不知是谁编的这顺口溜。那时候穷归穷,可一念起来这些过年的顺口溜,做起那些事儿来,便精神百倍。”
“男儿不怕千般苦,女儿能绣万种花,人有那志气永不老,你看那白发的婆婆,挺起那腰板也像十七八。”老林不由得哼唱起来。大年三十起大早,家家户户贴对子,还要笼个大旺火,欢欢喜喜过大年。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