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青铜礼器第2/2段
“yan(甗),古代蒸煮用的炊具,上下两层,中间有箅子,陶制或青铜制。”高翔不耐烦地说。
“好漂亮啊!”顾菁菁高兴地回答,“下面是一个三足大象,驮着一个竖耳铜簋,看这蕉叶花纹,多精美啊。”她一边说一边取出手机来拍照。
还有清代夔龙纹铜罍,高81厘米,口长21厘米,最宽处47厘米,底边长25厘米。
青色的壁纸上有关于青铜器的中英文说明,还有画着各种青铜图案,并配文字介绍。
簋(gui),是用来盛黍稷稻梁的器皿,青铜簋出现在商代早期,但数量较少,商晚期逐渐增加。是重要的礼器,特别是在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
瓿(bu),青铜礼器,用以盛水,流行于商至汉代。瓿状似尊,比尊矮小,大腹,有圆或方形,带耳或不带耳,足有圈足、兽足与平底之分。器身纹饰有饕餮纹、乳丁纹、蟠虺纹、云雷纹、兽带纹、蕉叶纹、绳纹、弦纹等。
礼乐制度,通俗来说就是周朝用以规范贵族身份地位,是维护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典章制度的总称。以青铜器为代表的礼乐器系统,是人们礼仪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铜礼器,指青铜时代以钟、鼎为主的宗庙彝器。即商周时代奴隶主贵族在祭祀、丧葬、朝觐、征伐和宴饮、婚媾等各种礼仪场合所使用的青铜器皿,用来表现贵族的威仪。《礼记乐记》:“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
鼎,中国最主要的青铜器品种之一,先秦时期,鼎作为礼器与烹饪器而存在。鼎从器物造型上可分为三足圆鼎和四足方鼎两大类。周代出现成组使鼎用的现象,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列鼎的数目代表不同的身份等级。文献记:“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
又有视频演示范铸法(也称块范法):第1步,用一种特制的泥,先做成待烧制的铸青铜器的实心泥模;第2步,在泥模上分块翻制外范;第3步,修整外范后,需要刻制精细的纹饰,再把小块外范拼接成大块;第4步,在青铜器底部制作铭文范;第5步,再在泥模上刮去一层厚度,形成一定的空隙,这层空隙即是铸青铜器的厚度;第6步,制作浇口和冒口后的剖视泥范;第7步,烧制的过程需要600度的高温,烧成陶质状,然后对合成整体范,预热并灌注铜液;第8步,最后一步是从范中取出青铜器,取前还需打碎整范。
每一步不仅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环环相扣,是老祖宗智慧结晶的体现。
饕餮衔凤纹,饕餮,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秘怪兽。古书《山海经》介绍其特点是:其形状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齿人爪,大头大嘴,性格贪婪。
饕餮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由目纹、鼻纹、眉纹、耳纹、口纹、角纹几个部分组成,其中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是一种图案化的兽面,故也称兽面纹。饕餮纹凶猛庄严,结构严谨,制作精巧,境界神秘,是青铜器装饰图案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明清时期,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承载着“礼治”功能的青铜器逐渐平民化。此时铜器不同于夏商周时期具有严格的制作规范及用途,铜器的制作与使用范围都有了很大的扩展,结合了时代文化与地域风格,明清铜器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制作风貌,这一时期的大同铜器不再拘泥于古,而是取古之意以铸新器。一边从主题、形状、材质、工艺等各方面极尽仿古之能,一边又拓宽了这些铜器的用途,不但将其用于庄严的祭祀活动,还更多地用于宗教供奉和陈设,礼制的庄严逐渐被世俗情怀取代,从维护三代礼制转为关注现世生活,铜器具有了更加多样化的功能,尽显法古悦新之象,使用空间和欣赏内涵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大同铜器作为大同城市与地方文化的名片,在大同地区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各式仿古铜器、焚香之器、陈设摆件、文房用具、生活用具等无不诉说着千年古城大同与铜器的瑰丽篇章,展现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2014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卧象盖蛇耳象鼻足嵌宝石铜熏炉,清代,铜质,由器身、器盖两部分组成,器盖子母口。器盖整体呈博山形,底层为镂雕的缠枝花卉纹,上卧一只长牙大象,象身饰璎珞,背披锦毯,托六瓣花口尊,上承元宝、铜钱、牡丹等。炉身两侧装有翘首蛇形耳,口沿处雕刻一周回纹。腹部刻满缠枝花卉纹。三长牙象鼻形足,上嵌珠宝。整体造型设计巧妙,寓意“富贵吉祥”。
猴钮铜熏炉,清代,铜质,短颈、扁圆腹,两侧配双兽形耳,上配铜镂雕炉盖,与器身子母口相扣合。腹部中央雕刻一周纹饰,以云雷纹为地,其内剔刻神兽纹,三兽蹄形足,炉盖设计精巧,三组镂孔云纹等距分布,盖钮为一只蹲立的猴子,神情刻画生动传神。
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