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琵琶老店的由来第3/3段
胡人秦人皆尚武,胡人粗犷彪悍,秦人亦质直刚烈,汉唐文化其实即是胡汉文化的交融。西晋时,胡人已经遍布北方,因此说隋唐北方子民半数是胡汉混血,不是空穴来风。多少年又是多少年,草原文化与麦粟文化最终融合在羊肉泡馍里,留存在胡瓜、胡桃、胡豆、胡椒、胡蒜、胡萝卜、胡饼、胡麻里,铭刻在栓马桩上。关于栓马桩,史书上没有文字记载,它是草根艺术。
最南边有四联石制屏雕,其内容是四大美人。
一行人原路返回。
琵琶老店的北墙上一面大牌子上面书写着琵琶老店的来历。
琵琶老店客栈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因历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而成就了客栈的盛名。王昭君出塞的故事,最早见于《汉书》、《后汉书》,但记载很简要,总共不过百十多字。但在晋北史上却有着长长的记忆和许多历史的留痕。
相传,刘邦在大同经历“白登之围”后,西汉长期与匈奴“和亲”来平息两国之战事。公元前36年,王昭君,名王嫱,南郡子秭归(今属湖北)人,被选入宫。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闻郅支被诛而惧,向汉元帝请求和亲。为改善民族团结,汉元帝答应之请求,因不愿把女儿远嫁番邦,决定从宫女中选一女代公主和亲。呼韩邪临辞大会,汉元帝招五女以示之,昭君“丰韵靓饰,竦动左右”,元帝大惊,欲留,恐失信。元帝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征集上万能工巧匠陪同出塞移民戍边。为此,元帝下诏将昭君出塞这一年改竟宁元年。呼韩邪单于封她为“宁胡阏氐”。
年后春,王昭君从长安出发,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途经大同,在一家韩姓掌柜开的名为东胜店的客栈住宿。傍晚时分,昭君望着漫漫黄沙,想到父母远别,今生或许再难相见,心中酸楚,遂取出随身带的琵琶,焚香弹奏吟唱,其琴声哀婉,如醉如痴,如诉如泣,令人感伤,声声砸在了客居他乡者的心头,平层百姓每晚都能听到她那催人泪下的琵琶声。一位通晓音律的民间艺人将曲谱记录下来,演绎成大同民间戏曲“耍孩儿腔”,被称为戏曲史上的活化石。之后,一传十,十传百,及昭君离开,大同百姓都来送行,昭君感念大同百姓之真诚,亦纪念此一别,将永别汉土,便把自己的琵琶留在了客店。
为纪念这位和平使者,东盛店韩掌柜将店名改为“琵琶老店”,至此,历代名人骚客慕名来访,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该店陆续经营了2000多年,“琵琶老店”的牌匾一直挂到了1966年。现在大同市博物馆还保存着“琵琶老店”牌匾一块,相传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8年),大同军防御使段文楚请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亲笔书写“琵琶老店”四字牌匾,悬挂在该店门上,从此琵琶老店远近驰名,迎来八方客,生意达四海。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在《赠别前蔚州契苾使君》中写到:“番儿襁负来青冢,狄女壶浆出白登”。生动反映了白登之战和昭君出塞在历史上留下的深远影响。民国二十五年,大同人氏白志谦写出的《云冈石窟寺记》一书中,记载了六个旅馆,其中介绍“琵琶老店”时称该店设施尚好,饭菜每人每日一元。
丁香树王下的十字路口向西望去,两边是商铺,店面前放着桌椅供游人休憩,顺便吃喝些冷饮和小吃,也有摆着条桌卖小杂货的。穿过天宫阁下的空间,可以看到那个古色古香的喷水池,更远便是那高高月台上宏伟的华严寺山门了。
王昭君从长安出发,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途经大同,在一家韩姓掌柜开的名为东胜店的客栈住宿。傍晚时分,昭君望着漫漫黄沙,想到父母远别,今生或许再难相见,心中酸楚,遂取出随身带的琵琶,焚香弹奏吟唱,其琴声哀婉,如醉如痴,如诉如泣,令人感伤,声声砸在了客居他乡者的心头,平层百姓每晚都能听到她那催人泪下的琵琶声。一位通晓音律的民间艺人将曲谱记录下来,演绎成大同民间戏曲“耍孩儿腔”,被称为戏曲史上的活化石。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