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何当共剪西窗烛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一行人继续往前走。有一处面阔五间的商铺,每间设四隔扇门,门上六角图案在灯光的照耀下格外分明,里边一位妙龄少女款款移动;门柱两旁的雀替像展翅的鸟儿飞翔。

  “啊,好美的窗!此时我才理解了古诗‘何当共剪西窗烛’。”飞燕说。

  “那是好美的人,‘共剪烛’。”小胡说。

  “那要是在地下室里共剪烛,美吗?”

  “亏你也能想到。”

  “那是,地下室里没有风,吹不灭蜡烛。”

  “看那个‘雀替’才美呢。”

  “哪里?”

  “那里,柱子的上端。”林风用手指着说。

  “噢,是了。”

  “确实像只展翅飞翔的鸟儿。”

  “‘雀替’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特色构件,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它出现的比较晚,大约在北魏时期出现,宋代时它逐渐成为建筑物上的一个构件,不过也不常见;明清两朝是‘雀替’最流行的时代,几乎每个建筑物上都有它。‘雀替’是被安放在建筑的横梁或枋与柱子的交点处,其作用是缩短梁枋的净跨度从而增强梁枋的承重力,使雀替所承受的压力能够集中传递到立柱上,同时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防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倾斜。说通俗点就是从力学上起到稳定梁、枋、柱的作用。

  “为什么取‘雀替’这个名字呢?宋代时叫‘角替’,因为它处在梁柱的交角上,故称角替。而且当时也没有那么多雕刻装饰在上面,就是一根横长的木头。到了明清两朝,工匠们开始在‘角替’上动起了脑筋,想让它变好看点,以此作为光秃秃的柱子上的装饰物,于是,角替开始‘变形’,样子变得像鸟雀的翅膀,名字改作‘雀替’,同时还在它的表面精雕细琢,雕刻图案。这是通雀替,一般情况下,雀替都是用两块木头分别插入柱子里的,而通雀替则体现一个‘通’字,是用一整块木头穿通柱身,看起来就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雀。”

  “不要那么美了,它就是一个普通的药店,看看这匾额,‘文博苑’‘廣盛原’,干啥的?看不懂了吧,看那个‘中医药’。”

  “人家这个对联写的好,‘材料务求地道,修合恒存天良。’说当医生要有良心,这才是病人最关心的。”

  “看看,同样的一个商铺,每个人却只看到了不同的部分。有人看到了窗户的美,有人看到了‘雀替’的美,有人看到了对联的美,还有人看到屋子里人的美。人心难测啊,呵呵。”万哥笑着说。

  “万哥,你看到了什么?”飞燕问。

  “我只看美女。”万哥打趣说。

  “是啊,人才是最美的。前面那个窗户里女人在安静地整理衣服的样子很美,现在看到屋子里这种朦胧姿态也很美。”李风铃说。

  “前面县楼北街有一个景点,便是三个大大的方形灯,人站在里边摆着各种各样的姿势,经灯光一打,从外面望过去,就像皮影戏一样。”于丽说。

  “比起现代明亮透彻说当医生要有良心,这才是病人最关心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