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第3/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柱础。”

  “嗯。”香草点点头。

  “荷叶状柱础。”

  “香草,这是什么草?”小胡指着东房檐下一小石槽内茂盛的青草问。

  “这是铜钱草。”

  “嗯,叶子像铜钱一样的草。”

  东屋里左右各有一个茶席,其中一个的装饰与前屋风格相似,其灯也是从屋顶掉下一块船形木板来,下面安灯,上面还种了些花草,墙上也是一个圆形的木框,框内右边粘一些干花草。

  “都是白瓷茶具啊,白瓷茶具是泡黑茶的吗?”晓彤问。

  “白瓷茶具质地细密光润透明,洁白无瑕,虽无色彩斑斓的外表,却有朴实无华的大气,是一种素雅纯朴、自然天成的美,”那女子优雅地介绍着,“白瓷茶具能很好的反映出茶汤的色泽,便于清晰地观察茶叶的活动情况;因其白净度高,保温性、导热性、透气性、吸水性皆适宜,适合冲泡六大茶类中的各种茶叶,故堪称‘茶具之珍品’。”

  “受教了。”小胡钦佩地说,“那么鹧鸪碗、兔毫盏泡茶怎么样?”

  “鹧鸪碗、兔毫盏被称为‘天目茶碗’,是茶道中最早使用的茶碗,十分名贵,但随着日本茶道宗师利休等人逐渐将茶道引向朴拙自然,简单粗糙的茶碗,在利休等大茶人眼里,却恰好体现茶道的本质。”

  “哦,原来是这样。”

  “晋人喜欢青瓷茶具,在以后很长时间里,青瓷为茶具中的主流。唐代陆羽从茶碗与茶色的关系出发,解释了为什么要推崇越州的青瓷茶具,唐代煎茶的茶汤颜色偏黄,如果用白瓷、黄瓷、褐色瓷器的话,茶汤就呈现出红、紫、黑的视觉效果,而青瓷碗盛茶汤颜色发绿,比较好看。宋代的点茶茶汤是白的,所用的茶碗也就随之发生变化,唐代百姓用的黑、褐、黄茶碗都成为上品,这样深色的茶碗可以衬托出茶汤的洁白,而唐代所推崇的青瓷茶碗的效果就差了很多。”

  “哦,这下可是真正的明白了。”

  屋后有一长廊,花草弄幽,又放一截空心枯树,藤蔓缠绕。

  向北走到拐角处,西边的院子便又呈现在眼前,但又是一番风味了。

  “啊,太美了!”飞燕叫了起来。

  足下是一方小小的荷塘,几个看似随意却又精心安放的踏石引导人走过去。

  “还有一只仿真鸭子低头饮水呢。”

  “好有心思啊。”

  “我倒是觉得远处那丛修竹好啊,竹下几把椅子,一张桌子,下棋,喝茶。美啊!”小胡说。

  一行人过踏石,在这个角度看院子又是不同景致了。

  然后大家进入正屋里。

  “很宽敞明亮啊。”

  “看,没有吊顶,所以空间很开阔。”芳草连忙介绍说。

  “这叫没仰尘。”小胡说。

  “彻上露明造。”林风说。

  “唉!……”

  “一个道理。”小胡笑着解释说。

  屋内由隔扇门隔成两间。正面一张老柜子,上摆古瓶,正中是根雕梅花,墙上挂着字联,“抱瓮荷锄非鄙事,参禅学佛见新功。”

  向西看,正中一张条桌,上摆古琴。

  “还有古琴呢,”飞燕又问,“小姐会弹?”

  “嗯。”芳草点头说。

  “平时,小姐在这个屋里待的最久吧。”

  “她在哪个屋里都要呆一阵子。”

  “芳草……”小姐嫌芳草的话多了。

  后面又是一张茶海,仍然是白瓷茶具。

  墙上挂横框,为“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

  走到格扇门那边,映入眼帘的是满墙红木书柜,或放书,或放瓷器,或放紫砂壶,或放茶叶。

  前面是一张罗汉床,两边罗汉椅,围着一茶桌,桌上放青瓷茶具。

  “再喝几杯茶吧,以茶会友。”女子笑着说,“香草,敬香茶。”

  “我倒是想看一看茶艺。”小胡说,“不知是否方便。”

  “方便。明代茶艺行家冯可宾在《茶笺·茶宜》中对品茶提出了十三宜,此情此景可占解释了为什么要推崇越州的青瓷茶具,唐代煎茶的茶汤颜色偏黄,如果用白瓷、黄瓷、褐色瓷器的话,茶汤就呈现出红、紫、黑的视觉效果,而青瓷碗盛茶汤颜色发绿,比较好看。宋代的点茶茶汤是白的,所用的茶碗也就随之发生变化,唐代百姓用的黑、褐、黄茶碗都成为上品,这样深色的茶碗可以衬托出茶汤的洁白,而唐代所推崇的青瓷茶碗的效果就差了很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