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应县木塔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关于辽代,我们有个大概的了解,再重点说一说咱们大同。”那店老板说。

  “大同嘛,北魏的都城。唐代中叶以后,一直到五代初期,大同称为云中县,为云州治。因‘大同军’节度使治设于此,所以其时也叫做‘大同军城’。后晋石敬瑭为了取得契丹的支持,保住自己的帝位,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辽兴宗重熙十三年(公元1044年),将云州升为西京大同府。辽时的西京是在唐代‘大同军’故城的基址上修建起来的。据大同善化寺所存金碑(朱弁碑)和《宋史·朱弁传》推断,其南垣,应在现善化寺的北部;据《辽志》推断,其北垣,当在明清古城的北关一带;据《大同县志》推断,其西垣约位于明清古城的西门之外。全城周长为十公里。四面城墙纯系土夯而成,没有包砖。城墙之上建有许多敌楼和箭楼,守御设施齐全。每面城墙各辟城门一座。东曰迎春门,南曰朝阳门,西曰定西门,北曰拱极门。城内,沿袭唐代故城旧制,是一条条整齐的十字街将居民区划成若干个‘坊’。如现在华严寺所处之地,当时叫舍利坊。城的北半部是政治和军事的中心,官衙和军营多建于此。西京留守司兼大同府尹是全城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和行政长官,其衙署便建于拱极门之西。与大同府衙遥相对应的大同驿,则建于拱极门之东。辽萧太后曾经居住过的‘梳妆楼’屹立于城之西北隅。颇为壮观的辽西京宫殿高耸于城西部。全国的最高学府之一——西京国子监也坐落于府治附近的东南方。据《辽史·百官志》称:五京之中,上京是皇都,为朝廷官员和京官所居。而边防官员则大抵住在西京。因此,有许多边防军官的府邸则建于西京城内。如西南路招讨司、西南安抚使司、西南巡察司、山北路都部署司等。一座座富丽堂皇的官衙府邸把全城点缀得格外壮观。辽末天祚帝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大同为金兵攻陷。金时,大同仍为西京大同府,为金之五京(上京会宁府、东京辽阳府、北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南京开封府)之一。金代的大同城,其规模和布局与辽时大体相同。只是在金大定五年(公元1165年),将城之东、西、南门分别易名为宣仁门、阜成门、奉天门。另见于史籍记载,在城内还营建了保安殿、御容殿和西京宫苑等等。”

  “哦,这便是辽、金陪都。”那店老板说。

  “辽、金时期,作为陪都的西京大同,不仅是当时西部地区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更是一个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两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辽史·地理志》讲:‘辽既建都(指西京大同),用为重地,非亲王不得主之。’这就是说,整个辽代的大同城都有亲王率重兵在此坐镇,而这些亲王实际上就是大同城的最高长官。金代,仍然如此,如赫赫有名的攻打北宋的宗翰就曾长期驻镇于大同,把大同作为一处重要的军事基地。”

  “那么华严寺、应县木塔又是怎样建的?”小胡问。

  “契丹、女真两族都好迷信鬼神,因而辽、金历代皇帝大都崇尚佛教。大同地区本来就是沙门圣地,此时更是如鱼得水,于是又一次掀起了一个大规模的兴建佛寺巨阁的高潮。巍峨雄宏的华严寺,庄严古朴的善化寺,精巧玲珑的观音堂,世界木塔之最的应县释迦木塔等数十座宏伟壮观的寺院如雨后春笋般地建起来,为西京大同增添了无比绚丽的色彩。”

  “为什么要建应县木塔呢?”丁一问。

  “这个我知道。”高翔抢着说,“首先是礼佛。应县木塔本名佛宫寺释迦塔,是寺庙的组成部分,里面各层都供奉佛像。此外,它还有观敌瞭阵和观光赏景的功能。辽宋当年频频用兵,应州处于两军对垒的前沿,在此处修一高塔,无疑可以服务于军事,正如塔上一匾所题‘金城戍楼’。辽兴宗的皇后是应州人,深受兴宗的宠爱,在她的家乡建此高塔,当然也是为了让萧皇后登塔观赏家乡的山川美景。应县木塔,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老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木塔建于辽代,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为30米,平面为八角形,五层六檐;外观是五层,但是塔内夹有暗层四级,实为九层。九层高塔全部用红松木建造,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全塔无钉无铆、精巧绝伦,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

  “1932年,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读到一份日本考古学家有关中国的考古报告,其中记述了应县小城里一座建于11世纪的木塔,当地人称作‘应州塔’。”万哥接着说,“次年,梁思成和同事赶往应县开始考察木塔,并对木塔进行精细地测量。梁思成写道:‘今天正式去拜见佛宫寺塔,好到令人叫绝,半天喘不出一口气来!这塔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每当我读到此处,便心潮澎湃,真想做一个木塔建造的参与者。”

么要建应县木塔呢?”丁一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