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第2/2段
“诗中说北国气候严寒,没有春天花柳之类的景物,迟迟不见春意,待到春意刚来,可春天又过去了。”高翔解释道。
“那是他不会欣赏春天。”小胡说。
“那大概是由于朱弁思乡的缘故吧。”林风说。
“对了,他的眼睛已经被蒙蔽,再美的景色他也看不到。”小胡说。
“金人也赏识朱弁的才德,再没有为难他。大同的达官贵人们都欣赏他的学识才气,屡屡请他为师,为子弟传授汉地的儒学知识。朱弁由此名满大同,在异国为南北文化的交流做出贡献。朱弁在普恩寺住了十四年,‘岁在庚戌冬十月,乃迁于兹寺,因得与寺众往来,首尾凡十四年如一日也。’他于金皇统三年(公元 1143 年)记述了普恩寺院(即今天的善化寺)历史与圆满大师重修的事迹。此文于金大定十六年(公元 1176 年)刻于碑上。如今这块碑就立于善化寺三圣殿内,也被称作朱弁碑。
“辽末战火波及西京大同,普恩寺和华严寺一样惨遭破坏,‘辽末以来,再罹锋烬,楼阁飞为埃坋,堂殿聚为瓦砾,前日栋宇所仅存者,十不三四。’后又沦为金军屯营之地,屡遭劫难,‘骄兵悍卒指为列屯,而喧寂顿殊;掠臧俘获纷然错处,而垢净俄变;残僧去之而饮泣,遗黎过之而增欷。’直到金天会六年(公元 1128 年),六十岁的高僧圆满大师开始组织修整,‘于是寺之上首、通玄文慧大师圆满者,思童戏于画沙,感宿因于移础,发勇猛心,得不退转,舍衣孟凡二十万,与其徒合谋协力,化所难化,悟所未悟。开尸罗之坛,阐卢舍之教,以慈为航,遂其先登之志;以信为门,咸怀后至之耻。’
“最终用了十五年的时间,让寺院焕然一新。我们今天看到的善化寺内的天王殿与三圣殿,都是在这期间修建的,之前残留的大雄宝殿,也得到了修缮。‘为诸佛萨睡,而天龙八部合爪掌围绕,皆选于名笔;为五百尊者,而侍卫供献各有仪物,皆塑于善工。膝容庄穆,梵相奇古。慈悯利生之意,若发于眉宇;秘密拔苦之言,若出于舌端。有来瞻仰,莫不钦肃,五体投地,一二同声二视此幻身,如在龙华会上,百宝光明中。其为饶益,至矣,大矣,不可得而思议矣!’”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小胡双手合十道。
大家大笑了起来,又干了一杯。
朱弁语之曰:“吾已得近郊某寺地,一旦毕命报国,诸公幸瘗我其处,题其上曰‘有宋通问副使朱公之墓’,于我幸矣。”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