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茗酌商贸第1/3段
“先到西边那章去吧。正面的那一章里有我最喜欢的镜子,不过这边是瓷器和服饰,我也喜欢。”
这一章叫商贸·茗茶。
“辽国的商品经济也很繁荣吗?”风铃问。
“那时候辽和西域各国做生意,至于西域各国以为辽就是中国了。我想甚至他们把辽国当成唐朝的继承者了吧。”
“那不可能。不过想一想也是有可能的,毕竟丝绸之路是由辽人来经营的。”
“其实,在艺术方面,宋朝才是高峰。”
“那不一定,相比于宋词,我更喜欢唐诗。”
他们转过屏风。
墙壁上有铭牌,写着:
辽·玻璃器古称“璆琳”、“陆离”、“药玉”等。早期以琉璃指玻璃,宋代后逐渐以玻璃代称,直至元明清琉璃专指以低温烧制的釉陶砖瓦件,药玉、瓘玉则专称为玻璃。大约在商代,玻璃已见雏形,春秋中晚期开始在全国普及。战国、两汉时期是我国玻璃发展的高峰期,所产铅钡仿玉玻璃,地域分布广、出土数量大,种类有耳饰、带钩、各色珠管、玻璃容器等,器形繁多,制作精美。魏晋南北朝战乱更迭,玻璃工艺饱受其苦,加之西方罗马、萨珊等国的实用玻璃器大量传入中原,极大地冲击了国内玻璃业的发展,铅钡仿玉工艺渐趋消亡,传统玻璃工艺进入低迷期。唐宋时期,尽管国产玻璃时有烧造,但仍需大量进口以供皇亲贵族赏玩和寺庙供佛之需。此次所展的这件辽代玻璃杯,造型别致,制作精致,应为当时进口的玻璃器品种。
“看这些玻璃,介绍的很好,但在我眼里,它们却丑,无美感。真不明白为什么说的这么好呢,现在的任何一个高脚玻璃杯比它们漂亮多了。”
林风笑了笑,没有说话。
“你笑什么?有嘲讽人的意味啊。”
“没有没有,真的没有。”
“只是一种觉得别人不对时的习惯行为吗?”
“嗯。”
“哼。”
“没有,你说的也不错。它的确不美,但想想这是一千年前的东西,那时候的科技才达到什么程度,能造出这样的玻璃器皿已经是难能可贵了。但对于现代人来说,当你看到它们厚重的玻璃杯壁时,那造型自然不美了。”
“无论怎么看,都觉得它丑。”
“那是因为你的欣赏水平高啊。”
“这话说的还让人爱听。”说着风铃的脸红了,她赶紧转移话题,“看,宋代金代用的铜钱,孔方兄。”
“为什么叫孔方兄。”
“孔方兄就是孔方兄嘛,叫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了。很自然的嘛,就跟你为什么叫林风一样。”
“嗯,我为什么叫林风?”
“真的是傻啊。”
“凡事总要问个为什么才能清楚一些。”
“看样子你知道?”
“钱币在古代被称作‘孔方兄’。《鲁褒传·钱神论》上说:‘亲之如兄,字曰孔方。’”
“哦,原来是这个原因。不过,这可不是你说的,是查找出来的哦。”
“有些原话是记不住的,需要查找,但大概意思我都是清楚的。”
“那可不算。”
“得意而忘形嘛。”
“瞧你那得意忘形的样子。”
“这个词开始的时候可不是贬义词。”
“可是后来因为你这种人出现了,于是就变成了贬义词。嘻嘻。”
“我看你现在的样子,就是得意忘形。”
“哈哈,那你说‘为什么铜钱要做成外圆内方?’”风铃一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其实,中国的铜钱,并非都是外圆内方,也有刀形的,裤子形的,还有钥匙状的等等。孔方兄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币制开始,直至1900年清朝末年废止,共使用了二千多年呢。汉书《食货志》中就说‘钱圆函方’。为何要制成方孔而不制成圆孔呢?过去制造铜钱,采用的是熔铜铸钱。先把铜化成‘铜水’,然后浇在钱模子里而铸成,这样浇铸出的铜钱的轮廓就不齐整美观,必须用锉刀将其修锉整齐,如果一枚一枚地修锉,那多费工夫。于是,聪明的铸钱工匠就在铜钱的中间开一个方形孔眼,把很多钱穿在一根方形棍子上,一锉刀下去,百十枚铜钱的外缘都能锉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