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雕塑博物馆第1/3段
武定门门洞里两侧皆设有门,通向城墙内的雕塑博物馆。也不知明朝的城墙深处是否有藏兵洞。
通过手机扫过二维码,取得电子门票,工作人员查验后,林风来到了宽阔的大厅。大厅一直向东到城墙深处,向北有一个u型的长厅,那是沿着瓮城的走向。
首先映入眼帘是一个高大的人形铜雕塑和一个大同古城的模型。人站在那里看那模型,如同一个高大的巨人俯视整个大同古城,只见星罗棋布的古建筑被那四大街八小巷划分得整整齐齐。
最引人注目的是西北角的乾楼,那是城墙的最高处。次高的是南城墙东段的雁塔,该塔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高度约17米,为八角七级砖构宝塔。其形制端庄稳重、秀丽玲珑,底部每面石碣上还镌刻着全城历朝举子姓名及其功名,以激励后人奋进。塔内设踏垛砖梯,可攀登至顶层了望城郊原野,也是战时重要的观察点,所以俗称瞭望塔。
大同城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它并非一个单独的四方型堡垒状城市,大同古城的格局由四部分组成:主要部分为高大坚固的主城,在主城的东、南、北墙外各有一个自成一体的四边形小城,分别叫做东小城、南小城、操场城,各个小城也有独立的瓮城和月城,均与主城相隔不到两百米,用吊桥与主城连接。这样如果要进入大同主城,必须先要通过三个小城中的某个,光通过的城门就至少需要过四到六个,就是进了外围的小城,主城的吊桥不主动放下,仍然进不到大同主城里,这种防守措施使大同真正成为了固若金汤的巍然重镇。大同民间传说此地为凤凰降落的地方,因此这种四城有序排列的筑城格局被称为“凤凰单展翅”。
主城四个城门皆有瓮城。瓮城是在城门外(亦有在城门内侧的特例)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建立,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瓮城城门通常与所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进攻。
大同城墙四门每个瓮城的建筑面积约为17600平方米,与城墙成“凸”字形。瓮城旁辟有偏门,门洞一般进深约30米。瓮城之外,又修有一道弧形城墙,将瓮城圈在内,称作“月城”。月城又辟有城门,这样,出城或入城必须经过三道门卡。在各门之上还建有“箭楼”或二层“匾楼”。
南城墙的瓮城,最为壮观然。它有三层瓮城,最外边一层的瓮城两侧还有耳城,瓮城、耳城上望楼矗立,东耳城叫迎辉门,西耳城叫永丰门。明清时,最外层的城门叫永和门,现在叫永泰门。第二层叫文昌阁。
为了更加有效地防御,还在城墙外侧修有壕堑,即护城河,深约5米,宽约10米。
大同城墙四个角墩的外围,还各建有控军台(或称望军台)一座,宽约16.6米,纵约15米,与角墩的间距约6.6米,上架踏板与城墙相通。这些墩台的设置,它可以很好地发挥侧射、策应和了望作用,防止“死角”部位的出现;并且还可以根据观察到的敌情变化,迅速采取应变措施,以增强城防的稳固和应变能力。这在各地城墙中是不多见的。
城墙四周伫立着54座望楼,96座窝铺。城墙外马面凸凹相间,排列有序。突出部分为城墙垛子,每边计12个,外加角墩4个,计52个。墩距113米,墩作梯形结构。
明朝初期,由于是京畿屏藩,大同军事位置十分险要,因此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将军徐达在旧城基础上增筑,形成今天世人所看到的大同主城。主城大致呈正方形,边长达到1.8公里和1.82公里,周长7.4公里,面积3.28平方公里,以巨大的条石为基础,城墙内芯为三合土夯筑,外包每块重达17斤的青砖,城墙高14米,垛墙地防御,还在城墙外侧修有壕堑,即护城河,深约5米,宽约10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