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雕塑博物馆第3/3段
还有沉思的马克思;长胡子的老子,胡子直流淌到地面,形成一圈圈的波痕。
有一个上身扭转了好几圈的分不清男女的人,那是要表现出人的异化吧,当然是男人女人都有可能被异化,巧妙地表现人的思想意识。牌铭显示着《旋转者》,作者是美国人。
各式各样的意识形态被思想者用金属表现出来。那边是一匹特别细长腿的马,猛一看更像是一只长腿的昆虫,作品名为《马》;这边是一匹栩栩如生的马,属名却是《十月》。一对狮子一前一后地走着,后边叼着小狮子的,可以断定是母狮;前面昂首阔步探寻出路的是雄狮。狮子的身子是空的,只有上下两根粗青铜线条勾勒出身子的轮廓,看看标题是《一家人》。可不是,家庭不就是这样吗?男人在前面披荆斩棘,女人跟随着看护好孩子,家就是这样简单。
东边尽头是没有包砖的裸露的黄土层城墙。
隔离区外边约与地面成30度角的大铜牌子上有文字并配图介绍:
府城北墙体(东段)剖面。
据《大同府志卷二·城池》记:“大同府城洪武五年(1372年)大将军徐达因旧土城南之半增筑”。2008年以来在城墙的考古调查中得到印证,徐达是在北魏、辽金城墙旧址增筑。这段墙体剖面呈梯形,通高10.8米,顶宽4.3米,底宽12米,呈三层墙体现象,痕迹清晰,为历代增筑形成,且土质、土色、包含物均有明显差别,由外向内倾斜叠压筑就(见图)。
①号墙体位于城垣南端最内侧,为北魏时期遗存,残高2.8米,宽3.3米,墙体土质纯净,呈黄褐色,粒径均匀,夯筑极致密,夯层厚8~10厘米。
②号墙体位于明墙体之下,叠压在北魏墙体之上,为辽金时期遗存,残高6.2米,宽2.6~2.8米,墙体土质较纯净,呈土黄色,粒径大,夯筑致密,夯层6~16厘米。
③号墙体位于墙体最北端,叠压在北魏、辽金墙体之上,为明代时期的遗存,高10.8米,宽6.1米,土质杂,为前代文化层堆积土,呈黑褐色,粒径极不均匀,夯筑致密,夯层厚12~20厘米。
凝望那古老的城墙,林风思绪万千:“北魏的城墙遗存,那是一千六百年前的事情了,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但传承着千年历史的,正是这一个个看似渺小的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成长,正是从历史中学来的吧。”林风的眼前浮现出那一个个关于大同古城的鲜活面容。
在这城墙之上最为惨烈的是明末清初的那场战役,顺治五年(1648)姜瓖反清,山西诸地奋起响应,次年正月,摄政王多尔衮亲自带兵出征,坐镇御河东岸曹福楼真武庙,指挥清军四面围攻、炮轰大同城。但面对高大坚固的大同城池,清军一直攻打了9个月。最终,因城内部将杨震威刺杀姜瓌后开门投降,清军才得以进城。多尔衮恼羞成怒,下令对大同城进行“屠城斩墙”。清军对大同进行了最野蛮的屠城,除献姜襄人头的杨震威等二十三人及其家属外,一概尽行杀戮,并将大同城墙斩去五尺。代王府也被付之一炬,只留下门前照壁——如今著名的大同九龙壁。姜瓖住宅被掘盈丈,后成为臭水池,今称兰池。全城只剩下五个重案犯,满清派来的大同知府,上书顺治,称既然没有了苦主,就可以释放这五个人了。这份奏折,至今保存在第一历史档案馆。
2008年以来在城墙的考古调查中得到印证,徐达是在北魏、辽金城墙旧址增筑。这段墙体剖面呈梯形,通高10.8米,顶宽4.3米,底宽12米,呈三层墙体现象,痕迹清晰,为历代增筑形成,且土质、土色、包含物均有明显差别,由外向内倾斜叠压筑就(见图)。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