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晚明崇祯第1/3段
“明末,如果姜瓖不献大同城于李自成,那么结果又是如何呢?”林风问。
“李自成在攻破宁武城时死伤惨重,想想大同、宣府,觉得困难重重,因为这都是明朝的边关重镇,城墙异常坚固,固若金汤,并且有训练有素的军队驻守,便有改道的打算,此时,恰巧姜瓖写来了投降书。李自成进入大同城后,杀了代王,‘绑姜瓖至,定其叛国之罪,欲斩之,’经闯将张天琳劝释,才作罢,这便为后来姜瓖又降清埋下了隐患。”万哥说。
“姜瓖世代为官,为什么要投降李自成?”林风站在西城门上看着城内的圆通寺和华严寺问万哥。
“明朝已经走到了尽头,风雨飘摇,大地主土地兼并严重,国库空虚,农民没了生活来源,流离失所,又遇了天灾,食不果腹,崇祯皇帝对此无能为力,流民遍地,这就是为什么李自成屡败却又能迅速有一支几万甚至十几万的军队……”
他们顺西城门的阶梯下来,沿着清远街,走到钟楼。万哥说:“右边帅府街,有一个小型图书馆,咱们到里边取取暖,看看书,然后在边上吃一碗清蒸羊杂蘸黄糕。”
“好啊,那家羊杂店我也经常去,只是最近涨了价,黄糕的份量也越来越小了。”
这是一个不大的图书馆,只有十来排书架,只能借书,没有阅读的地方,人也极少。
万哥和林风在书架间搜寻着想要看的书。
“虽然书不多,但这两年来我也没把它们都看完,即便是只看我所感兴趣的,而且我发现兴趣是会转移的,大约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提升吧。就拿中国历史来说吧,以前我不爱看明史部分,现在却对明未清初这段历史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小图书馆的藏书关于这段历史的却不少,听说不久这个图书馆也要拆迁了,也不知要搬到哪里去。我以为在古城里必须得有一个图书馆,还要有专门介绍有关大同古城历史的书籍和影视作品。”万哥抽出一本书来,随意地翻着,“看这里,‘崇祯皇帝事事励精求治,百官小有差池,不论是疏忽懈怠,是才能不济,是故意推诿,是稍微失误,一律重责,轻者罢职流放,重者下狱论死。崇祯自以为是“行乱世用重典”,结果百官却都愈发的逃避责任,无所作为。’崇祯皇帝朱由检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好大喜功,偏听偏信,17年间,共换了50位内阁大学士,杀死两个内阁首辅,杀死或逼得自杀的督师或总督11人,杀死巡抚11人、逼死1人。”
万哥又抽出一本《明史》读着,“崇祯二年,京师戒严,如杞率总兵官张鸿功以勍卒五千人赴援,先至京师。军令,卒至之明日,汛地(指军队驻防地)既定,而后乃给饷。如杞兵既至,兵部令守通州,明日调昌平,又明日调良乡,汛地累更,军三日不得饷,乃噪而大掠。帝闻之,大怒,诏逮如杞、鸿功,廷臣莫敢救者。四年竟斩西市。”万哥哀叹一声,“唉!所以,李自成率农民军进入山西,基本上是没怎么进攻,守城的军队便投降的投降,倒戈的倒戈,或者是有内应打开城门的,太原城就是这样被攻下的。崇祯皇帝自毁长城,随意杀害熊廷弼、袁崇焕等忠臣良将,并且处以极刑,传首九边,太残忍了。”
“将袁崇焕凌迟处死,虽然是中了皇太极、范文程的反间计,反间计能成功怨谁呢?只能怨崇祯皇帝自己糊涂,疑神疑鬼、黑白不分,结果让其他将领心寒。崇祯皇帝给袁崇焕定的什么罪?”林风说。
“袁崇焕被杀,其罪有八条。
“第一条:付托不效。承诺五年平辽,结果一年清军就打到了北京城下。
“第二条:专恃欺隐。平台召对上袁崇焕回答崇祯皇帝说:‘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后在同事的提醒下,袁崇焕说:‘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这话并不是说袁崇焕没有平辽主意,只是在平辽的时间‘五年’上存在疑问。
“第三条罪状:以市米则资盗。蒙古出现粮荒,已经到了饿死人的地步,袁崇焕私自卖粮给蒙古,蒙古又将粮食转给了同样缺粮的后金。袁崇焕的行为等于间接帮后金渡过了粮荒。但反过来想,如果不卖给蒙古人粮食,他们只能来抢。
“第四条罪状:以谋款则斩帅。崇祯二年,袁承焕刚被起复时,毛文龙已经在辽东经营多年,他占据距离陆地八十里的皮岛,时常骚扰后金,曾经夜袭金州、收复旅顺。后金没有战船,拿毛文龙没有办法。宁远之战努尔哈赤之所以退兵,实际上与毛文龙出兵攻打沈阳也有关系。但毛文龙虚报战功与兵员,冒索军饷,且不听军令,私下与后金也有交往,在海外俨然一副小朝廷的模样。毛文龙也有投降清朝的可能。但毛文龙领总兵衔,也是一品武将,袁崇焕未报请朝廷,诱杀毛文龙。当然崇祯皇帝也可以这样理解:你袁崇焕是为了和后金议和才杀的毛文龙。当时崇祯皇帝坚决反对议和,这一点和袁崇焕也有不同的观点。袁崇焕其实一直与皇太极有书信往来,并多次派人员往来,这一点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