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背负骂名的功臣——洪承畴第1/1段
“洪承畴为什么降清?”林风问。
“1641年(明崇祯十四年,清崇德六年)农历三月,皇太极再次发兵围攻锦州。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吴三桂等八总兵领兵十三万来援,驻扎在松山。皇太极亲率军队切断明军粮道,明军大乱。清军趁势掩杀,总督洪承畴等被围于松山。1642年农历二月,松山城破,洪承畴被俘之后解送盛京,洪承畴投降清朝。蓟辽总督洪承畴督师出关,他的抗清方案本是依关坚守,但崇祯皇帝却要他出关决战速战速决,又派太监去做监军,致使洪承畴督师不能统一指挥队伍,进不能齐攻,退不能共守,在松山为清兵所败。洪承畴困守孤城半年,因内奸出卖,城破被俘。他本想做明朝忠臣,终于动摇屈服,投降大清作叛徒。也是无奈啊!
“其实洪承畴投降清朝,也为老百姓做了不少贡献。洪承畴随清军入关,开始被清廷起用,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衔,列内院佐理机务,翌年赴江南任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在那个特殊的动乱时代,百姓遭受连年战争与饥荒,需要安居乐业,也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洪承畴建议满洲统治集团‘习汉文,晓汉语’,了解汉人礼俗,淡化满汉之间的差异。洪承畴作为一个儒家的传承者,我认为他在那种形势下不会不考虑,明朝大势已去,但中华民族不可以亡,中华文化得以传承。但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他本着以安抚为主的方针减少杀戮,另一方面却不被人理解,让人唾骂,包括他的母亲。
“洪承畴还被清朝乾隆皇帝列入《贰臣传》,乾隆帝在谈到洪承畴等人被列入《贰臣传》时表示:‘如洪承畴在明代,身膺阃寄,李永芳曾乘障守边,一旦力屈俘降,历跻显要,律以有死无贰之义,固不能为之讳。然其后洪承畴宣力东南,颇树劳伐,李永芳亦屡立战功,勋绩并为昭著,虽不克终于胜国,实能效忠于本朝。昔战国豫让初事范中行,后事智伯,卒伸国士之报。后之人无不谅其心而称其义。则于洪承畴等又何深讥焉。’就是说并没有贬低之意,只是做过两朝的臣子,还把他和战国的豫让相比。豫让,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是晋国正卿智伯瑶的家臣。公元前453年,赵、韩、魏联手在晋阳之战中攻打智氏,智伯瑶兵败身亡。为了给主公智伯瑶报仇,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后为赵襄子所捕。临死时,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豫让说,智伯把他当作国士看待,所以他就像国士那样报答智伯,‘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