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姜瓖抗清与大同之屠第1/2段
“2014年在整修大同南城墙护城河时,施工队工人挖出一尊通长2.4米,重约1800公斤的明朝重炮。炮身所刻铭文多达257个字,除了一系列监造、铸造者名字和官职外,‘密镇捐造天字四号西洋炮’11个字显得十分特别,这条铭文至少向我们透露出了以下关键信息:一、这门火炮原置地点为密云蓟镇(今天津蓟州区),与大同相距千里之遥。二、火炮的铸造资金来源为捐造。明朝末年国库空虚,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一些边关重镇为防敌寇入侵,采取了地方官吏和富户自行捐款出资铸造大炮的方式。所以,采取这种方式铸造的火炮,属于私炮,通常只能用于本地城防,不允许随意调往他处。三、火炮类型为明朝改进型西洋炮,又叫‘红夷大炮’。明朝充分发挥了我国冶铸技术见长的优势。大同出土的这尊天字四号炮经过测定,炮身采用了双层材质,即内层炮管为柔韧性强的熟铁,外层为硬度高的白口铁,这种复合金属炮相比铜炮和铁炮来说,兼具了抗压能力和轻便度。
这大炮便是多尔衮亲自坐镇指挥攻打大同城墙的武器。高大坚固的大同城墙抵御住了9个月的猛烈炮火,姜瓖却被自己的部将杀害并献城。
“姜瓖投降清军后,拥立了一个名叫朱鼎珊的明朝宗室(代藩枣强王后裔)‘以续先帝之祀’,被清廷斥为‘大不合理’。此后,姜瓖不得不上疏请求原谅自己‘不学无术之罪’,并且要求‘解臣兵柄,另选贤能’,让自己‘休息田间,从此有生之日皆歌咏太平之年矣’清摄政王多尔衮一面让他继续充当大同总兵,一面警告他‘洗心易虑’,‘倘仍前不悛,越分干预,国有定法,毋自取戾’。这年十月,他奉命抽调大同地区的精锐兵马跟随英亲王阿济格西征,在镇压陕北大顺军时颇为卖力。大同总兵姜瓖将大同、朔州拱手让给满清,但是,并未得到多尔衮的信任。英亲王阿济格坐镇大同,借口大同汉人拒绝剃头梳辫,便滥杀无辜,为官不仁。意大利马丁诺《鞑靼征记》中记载:‘大同女人被誉为是中国最美丽女人。八王(阿济格)及其随人任意奸**女。一个有身份的新娘被他们从轿中抢走,姜瓖亲自找他们要人,被撵打了出来。姜瓖不能再忍,勃然大怒,誓用鞑靼的血来洗刷耻辱,立即率亲兵到他府上见人就杀。吓的阿济格从城墙逃走了’。
“顺治五年(1648年)十一月,蒙古犯边。摄政王多尔衮召集诸王、大臣会议,决定派英亲王阿济格等王领兵戍守大同,加强这一地区的防务。姜瓖怕阿济格报复,这时又正是在江西金声桓、广东李成栋反清之后,清廷对手握军权的汉族将领猜忌甚深,他判断满洲大军云集大同将对自己不利。大同地区的清朝官员又奉命征集粮草,急如星火,百姓怨声载道。
“腊月初三日,姜瓖乘宣大总督耿焞等人出城验草的机会,突然关闭城门,树起反清复明的大旗,自称平狄大将军,奉明正朔,易冠服。同时文庙大成殿里供起了大明太祖朱元璋的神位,神位前他带头拔剑割掉自己脑后的辫子,接着拉出几个满清的小官吏在孔子像前砍头祭天,公开造反。此年(1649年)是戊子年,故称‘戊子之变’。
“其时,省内各处纷纷响应姜瓖,清廷刚占领不久的潞安府的平顺、黎城、长治、长子、屯留、壶关、襄垣、潞城等八县相继失陷。姜瓖部下猛将刘迁连破晋中汾州、文水、清源、徐沟、太谷、灵石数县,晋南平阳府一带石楼、永和、赵城、曲沃、临汾、霍州、绛州等地也接连失守。
“据《清世祖实录》记载,大同兵变发生,清廷接到英亲王阿济格的奏报两天之后,顺治皇帝传谕姜瓖道:‘前因有事北方蒙古,故命英王至大同,与尔等全无干涉。若尔等有罪,安用此诡计为?为天下主,倘举动如此,其谁信之?此必有奸人煽惑离间尔等,今尔等如悔罪归诚,仍宥其过愆,照旧恩养。’摄政王多尔衮亲自督战大同,并将顺治皇帝的诏书交付来使。谕旨曰:‘尔等创为逆谋,谅必有所困迫,因而肆乱,决无自取祸败之理。大同阖城百姓,悉吾赤子,傥必不尔贷,则株连非少。向使他人至此,尔或顾畏弗从,予兹躬临,可欢然来顺。如来归顺,庶阖城获苏,予方欲天下之人戴吾恩德,尔姜瓖诸罪悉与赦免。谕到可即出城,自恩养如故,勿更怀疑虑,以贻害阖城官里供起了大明太祖朱元璋的神位,神位前他带头拔剑割掉自己脑后的辫子,接着拉出几个满清的小官吏在孔子像前砍头祭天,公开造反。此年(1649年)是戊子年,故称‘戊子之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