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姜瓖抗清与大同之屠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姜瓖得旨,仍然犹疑,为拖延时间,修固城防,采取缓兵之计,于是假意派人复信试探称:‘征西前将军臣姜瓖谨启,臣自甲申年五月间闻摄政王驾入燕京,不远千里,率领边塞兵民归附清朝,其首降功绩已久在睿鉴之中。五年以来,殚心毕力,统众弹压,未有毫发罪过,臣可谓克尽厥职矣。但上不推诚以待,不惟臣一人未蒙升赏,而效忠归顺之民亦阽危已极,且选出各官又肆行凌虐,民益难堪。顷者英王师至催办粮草,绅士军民苦不可当,动辄欲行杀戮。臣与大同一方百姓,委原属无辜,谁肯座而守死?似此苦楚虽神明如我摄政王何由得知?使各官诚能体上意、奉上法,洁己爱民,则尺一所至,三晋三秦必且乱萌顿消矣。其如大同兵民忿怨不胜,胁臣起事,何不然,臣母年将八旬,臣子尚在襁褓,何忍轻身家而蹈此,致冒罪于我摄政王乎?臣与诸将士兵民无穷苦衷,正欲伸诉于王前,幸驾俯临,父母孔迩,安敢背逆?但众心反侧,不肯轻放臣出耳。况阖城之人,矢志誓死,王纵开诚肆赦,谁敢遽信?是惟更降一旨,明指以全活之方。若不开恩,臣惟率众以俟,无他想望矣。王如果有别谕,幸遣使来示于御河桥上,臣将敬受之。’

  “摄政王多尔衮览信大怒,举兵架炮攻城。清军在大同围困十个月,竟然久攻不克。为了进一步瓦解大同城内的官民,减轻清军攻城的压力,清廷在围城,筑墙,掘壕的同时,反复宣谕大同城内官吏军民人等,建议他们或执缚叛逆来献,或杀姜瓖来归,并许诺只有这样做才可以保全父母妻子。《清世祖实录》卷42记述道:‘姜瓖自造叛逆大罪,摇惑众人,诱陷无辜,尔等被围城中,无所逃避。止因姜瓖一人作恶,遂致无罪众人同陷死地。朕命大军围城筑墙掘壕,使城内人不能逸出,然后用红衣大炮攻破,尽行诛戮。若尔官民人等于未筑长围之前,有能执缚姜瓖来献,或杀死姜瓖来归者,准赦前罪,仍行恩养。不惟尔等免死,即尔等之父母妻子亦可因此而保全矣。尔等宜速图之。’

  “久攻不下,使得多尔衮很丢面子,同时也对大同人深怀仇恨,恨不能早日杀尽。阿济格更是数次几乎命丧姜瓖之手,后因攻城伤亡太重险些被革去爵位,也都把积怨发泄在了全城老百姓身上。

  “清军围困大同数月,大同城内已无粮食,‘兵民饥饿,死亡殆尽,余兵无几’,守将杨振威等人于10月斩杀姜瓖及其兄弟首级,献城投降。阿济格入城,恨城内兵民固守,下令屠城,除杨振威的官兵家属外,‘官吏兵民尽行诛之’,‘隳其城睥睨五尺’,邻近各府、县等地区亦遭屠戮,史称‘大同之屠’。

  “大同是‘十万州城’。在明代像大同这样级别的州(府)城,人口最少也在十万左右。加上姜瓖调来守卫的士兵,总人数在十二三万以上。之前,有一部分城内居民因为饥饿从西门逃出,逃出大约有两万多。据粗略估计,在城内尚有十万多人,经过连日屠杀,这些人都无一生还。

  “对于在那一段乱世时期,姜瓖所做的选择,我们现在站在历史的高度上来看,都莫衷一是,何况当事人的抉择呢?姜瓖三兄弟用他们及家人和全城老百姓的生命赌了一把,然而决定守城,也是绝大多数老百姓的意愿,或者说他们还是有血性的人,不甘做奴隶,不甘任人宰割,连自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

  林风和万哥来到了西城门,看看那广阔的瓮城,再望望那高高的门楼,隐约可见远处的乾楼。

  “西城门的城防是最薄弱的了,怪不得姜瓖抗清时老百姓要从西城门出逃呢。”万哥说。

  “只是和那另外三个城门比相对弱一些而已,清军不是也没有攻破吗?”林风回答。

  大同是“十万州城”。在明代像大同这样级别的州(府)城,人口最少也在十万左右。加上姜瓖调来守卫的士兵,总人数在十二三万以上。之前,有一部分城内居民因为饥饿从西门逃出,逃出大约有两万多。据粗略估计,在城内尚有十万多人,经过连日屠杀,这些人都无一生还。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