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善化寺之最美大殿三圣殿第4/4段
那和尚继续说,“至于‘彼达磨大士,方以妙元明心,亲提教外别传之印,则于有为功德不无抑扬,是亦因时抹弊耳,非实贬也。’是指梁武帝普通年间,祖师从印度航海来到广州,广州刺史急忙上报朝廷,梁武帝派使者迎接祖师到京城建康(今南京)。梁武帝问祖师佛法,许多佛教典籍对此都有记载,‘尔时武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师日:“不识。”又问:“朕自登九五已来,度人造寺,写经造像,有何功德?”师曰:“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师曰:“此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善因,非是实相。”武帝问:“如何是真功德?”师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意思是说:梁武帝问祖师,‘我自从当了皇帝后,写佛经,造佛寺,培养发展僧人,不可胜计,同时还多做善事,广结善缘,净身持戒,敢问有何功德?’祖师回:‘没有功德。’武帝忙问:‘为什么没有功德?’祖师回:‘这些只是世间的福德,因为福德与功德不同,外修诸事的有漏善只是福德,倘若不能自己内证得自性即是无功德。’正如禅宗六祖惠能所说:‘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那么,什么是真实功德呢?”另一和尚问。
“不可说。”那和尚答道,“其实福德虽然不是功德,但却像这台阶,可以步入功德;如果认为这台阶便是功德,那就大错特错了。”和尚继续说,“这里,‘圆满今年七十有四,自惟君恩、佛恩,等无差别成此功德,志实治安无事之时,则其成也甚易;图于干戈未载之际,则其成也实难。圆满身更兵火,备历艰勤。’圆满大师少有慧根,前有宿因,入于佛门,精进勇猛,从不退转,是一位坚定自信的佛教修行者。面对辽末保大年间战火对普恩寺的严重破坏,他带领所存僧人‘合谋协力’千辛万苦化缘聚资,经过长年累月地努力,从金代天会六年(1128年)至皇统三年(1143年),用了整整15年的时间把残毁的大普恩寺重新修建而成。‘凡为大殿暨东西朵殿、罗汉洞,文珠、普贤阁,及前殿、大门、左右抖廊,合八十余楹。’”
“我倒是喜欢这一句,”风铃说,“‘慈悯利生之意,若发于眉宇;秘密拔苦之言,若出于舌端。’妙啊,所以才有,‘有来瞻仰,莫不钦肃,五体投地,一二同声二视此幻身,如在龙华会上,百宝光明中。’”
三个和尚听闻此言,打量风铃,露出赞赏的态度。
“的确,大雄宝殿的雕塑,虽不言语,但可以让人心领神会。”林风说,“这个三圣殿是金代所建的,殿身平面减柱较多,内柱只4根,另有4根辅助性内柱,大概是后人所加。三圣殿是辽金减柱移柱法的突出实例。中国建筑发展到宋辽之际,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减柱法)以增加建筑室内空间。减去殿内的若干金柱或者向后移动前排金柱,其目的是获得更大的佛坛前的空间,使得梁下金柱的有无与位置更加灵活。这种扩大佛殿内部空间的设计,可以说辽金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很有创造力的时期。所以,殿内视野开阔,毫无一般大殿的局促压抑之感,殿顶内部采用彻上露明造,龛上佛像显得尤为高大庄严,让人敬畏。佛坛上塑华严三圣,为金代原作,清康熙年间补修,金塑风格犹存,但在后人的维护中失了真。魏晋唐宋是中国艺术的高峰,后人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少了那种无法言传的自然美。那两尊胁侍菩萨也许是后人所塑吧,看右边那一尊,脸部不够匀称,体型臃肿,再看她那右胳膊,胳膊肘突出,小臂不圆润,很明显是现代人的补做。佛教讲究空静,现代人心浮气躁,功利心太强了。很多人急急忙忙地来此拜佛,上香许愿,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走了。这却与六祖惠能所说的人人都有佛性之义大相径庭。”
“看不出来,你还懂佛啊。”风铃说。
“我也就是看过一部《坛经》。不过儒释道是相通的,《四书》和‘老庄’我可是常翻看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意会,便手舞足蹈。”
“得意忘形,鸡毛猴不压分量。”风铃说,“走,到大雄宝殿去。”
林风和风铃站在三圣殿的月台上,听着风铃叮叮作响。心胸豁然开朗。
“我非常喜欢这里,没事儿便过来坐一坐,心很容易静下来呢,好像那世俗的烦恼都被净化了一样。我妈也信佛,但她不喜欢看佛书,她喜欢做善事,待人很好。”风铃说。
“所谓的菩萨心肠。善,是需要实践的,经书只是启发人的善心。有些人背着经书,自身的贪嗔痴却一点儿都不减,还要到处去卖弄,可见学问有真假之分的。”林风说。
“哦,就像这两块匾,同样是书法,天王殿上那块明朝的匾额,可以看出写字人的正直诚意,而三圣殿上的那块现代匾额的三个字,像个印刷体,毫无感情可言。这个社会已不再缺钱了,缺的是真、善,更缺美。”风铃说。
“哈哈,那字在现在已经算写得好的了。”
慈悯利生之意,若发于眉宇;秘密拔苦之言,若出于舌端。有来瞻仰,莫不钦肃,五体投地,一二同声二视此幻身,如在龙华会上,百宝光明中。其为饶益,至矣,大矣,不可得而思议矣!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