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善化寺之说佛第1/3段
那位年轻的和尚听到林风和风铃的对话,来了兴趣,本来他也不想走,便和他两位师兄交代了几句。两位师兄先走,约好中午时在法华寺相见。
两位师兄走后,那位年轻的和尚对林风说,“听两位的说话有意思,我也想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那我们是求之不得,正好学习一下。”林风说。
“我先说一个佛家典故,”那年轻的和尚说,“有一个蜀地的僧人名叫方辩,来拜见六祖大师。大师问:‘有何专长?”方便说:‘我善于雕塑。’大师说:‘汝试塑看。’过了几天雕塑好了,一尊六祖大师的真身像,高约七寸,惟妙惟肖。六祖大师笑着说:‘汝善塑性,不解佛性。’”
“我觉得不是这样,如果方辩没有一些佛性,不崇佛法,不敬高僧,他便不会把六祖真身像塑的惟妙惟肖。”风铃说。
那僧人颇含赞意地点点头说:“方辩也是一位高僧啊。”
“我们为什么要拜佛?”林风问。
“是‘因我礼汝’,意思是见佛如见我,起恭敬心而拜,其实就是拜自己,拜自己的什么?自己的心,自己的诚敬,做人做事就是一个‘诚’字,心诚则灵。”那和尚解释说。
“《中庸》中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吧?”林风说。
“一念的诚敬,当下就可以证到佛的境界,所以这个道理,是叫我们正信。见到佛像,起了恭敬心,内心清净了,眼前的佛像本是虚妄之相,而心中所起的却是实相,这个实相的境界就是离一切诸相,一切相皆不著。所以,有人不著相的礼佛,就是一念之间,也不必合掌,也不必跪拜,他一念之间,已经顶礼了十方三世。”
“学习了。”林风恭敬地说。
和尚又说:“但以不拜佛为喜,又是著相。拜佛如同念经。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师曰:‘汝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凡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
“什么叫坐禅?什么叫禅?修禅一定是要坐着吗?”风铃问。
“何为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所以坐禅不一定是坐的。何为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外禅内定,视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哦,谢谢!这回我知道了。”林风说。
“施主好悟性。”
“哪里哪里,那又如何理解‘五方佛’呢?”林风问。
“‘五方佛’又称‘五智佛’、‘五方如来’、‘五智如来’,源自密宗金刚界思想,东南西北中五方,各有一佛主持。分别是中央的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东方阿閦佛(另说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他们不是独立存在而是对‘佛’的概念的抽象表述,即密宗金刚界密法‘五佛转智说’。毗卢遮那佛象征五智中的‘法界体性智’,又化育另外四智;东方阿閦佛象征‘大圆镜智’,西方阿弥陀佛象征‘妙观察智’,南方宝生佛象征‘平等性智’,北方不空成就佛象征‘成所作智’。
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外禅内定,视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