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少年心 第三十八章 诗会(一)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起初的时候,南昊并不喜好诗文,全国上下,满目武者,家家户户多少有个习武的人,同样,多少都有当过兵的经历。那时的昊国,南征北战,历代皇帝满腔热血,四处开疆扩土。

  可打得多了,也就没什么可以打了。那北边的鞑靼,自打几十年前昊国的反扑之后,四分五裂,如今也就只剩下几只残系。还有西边的梁国,多是文人,不善战争,两国也算是和平,逢年过节的,梁国的老皇帝都送礼来,伸手不打笑脸人,怎么说也没开战的由头。再还有东边西边的那些小国,俯首称臣的称臣,被吞并的吞并。

  渐渐的,这片大陆就变得和平起来,各国都相安无事的处着。可没了仗打的昊国皇帝,一腔热血没地折腾,无聊的只能另寻别的乐趣。也不知道是从何时开始,昊国流行起了诗文,起初并没有什么,不过自从昊国的第一首诗得到了陛下的夸奖后,满朝上下掀起了学诗狂潮。

  皇帝喜欢,下必学之。

  自然的,作为诗人才子们聚集地——诗社,也就这么产生。而要说起这诗社,可就源于颇深了。

  这些大大小小的诗社,当然不会只靠着几首诗词存在,其背后的人大多是朝堂上的某位大臣。譬如吕家小姐的潞冬诗社,背后的人便是当朝唯一的一品侯爷,吕轻侯,不过吕侯爷是个粗人,不管这些。

  还有别的一些诗社,其背后,大大小小有着官员们的支持。至于这些官员们的目的,也很明显。

  倒是这京师第一诗社的文渊,让人们捉摸不透,要说它背后没有官员,那也不是,毕竟马政院的马公子在诗社中当着副社长的职位,可要说有,也不像,怎么说朝中五品大员的子嗣都在这诗社中,可见自打文渊诗社成立以来,没人见过他的社长,更没人知道那人的身份。

  也正因为这一点,看似普普通通的文渊诗社,至今都没人敢去招惹,或者说,敢去的人都消失了。

  言归正传,正因为诗社的存在,诗会也顺理成章的冒了出来。要说起这京师的诗会,最为出名的当属献王每月在府中举办的那一场。

  四皇子献王殿下酷爱诗文,为诗成狂。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虽说皇子与平民有异,但献王并不在乎这一点,只要是能做出有好的诗文,无论是谁,都可以前来参加。

  而对于那些平民才子,能得到皇子的一句称赞,那是莫大的荣幸,说不定还能谋个出路。一个个纷纷挤破脑门想要进去蹭蹭。可哪有这么容易,每次诗会,能参加的平民才子只有寥寥几人,其余的不是世家子弟,便是文渊诗社的人。即使如此,每每诗会,献王府外都会站着数不清的才子,为的只不过是能有机会获得些名气,或是别的什么。

  但这次的诗会却不一样,原以为献王殿下去了别的地办差,不在京中,诗会也就不办了,可那天文渊诗社的副社长马彦毅的一番话,告知了诗会照常进行,而且邀请了京师中许多诗社参加,更为特别的是,这次诗会的地点定在了南城大街——竹林小筑。

  竹林小筑并不是竹林里的一只小房子,而是城里的一家雅居,换句话说,这是一间供世家公子聚会玩乐的地方。至于为什么会选在这处地方,没人知道,更没人会深究。

  日上三竿,吃过早食的才子们早早的侯在了南城的这条街上,有坐马车来的,也有步行来到,更有昨日在这过夜的,但无论哪个,都被一视同仁的阻挡在了门外,慢慢的,人声鼎沸,让原本没什么人经过的南城大街瞬间热闹起来。作为住持这场诗会的东家——马彦毅,也早早带着文渊诗社的人进了小筑中打理了起来。直到午初时分,才开始迎接已经汗流浃背的才子们。

  李箫是在午初刚过的时候才上了陈子夜的马车,昨夜的他一夜未眠,本想着鸽了这场诗会,好好赖个床,可奈何陈子夜兴致勃勃,拉着睡眼惺忪的他一把上了马车,然后又马不停蹄的赶去诗会。坐在马车上的李箫躺在楚楚身上,左右摇晃的马车让他无法入睡,可也不想起来,主要是小丫头的身子软和的很。

  他很奇怪,陈子夜已经是左相府的幕僚,这场诗会虽然是皇子在操作,但他没必要这么着急的去参加,难道陈大才子准备投奔献王。疲倦的双眼有些酸疼,强忍着止不住的困意,他问了一句:“陈兄为何这么着急,只是一场诗会而已。”

  陈子夜一边催着马夫驾得快些,一边满脸焦急的说道:“李兄难道不知这次诗会上会出现的人是谁?”

  “不知。”

  陈子夜拍了拍脑门,心想眼前的这人是不是整日只呆在寺庙中早早的侯在了南城的这条街上,有坐马车来的,也有步行来到,更有昨日在这过夜的,但无论哪个,都被一视同仁的阻挡在了门外,慢慢的,人声鼎沸,让原本没什么人经过的南城大街瞬间热闹起来。作为住持这场诗会的东家——马彦毅,也早早带着文渊诗社的人进了小筑中打理了起来。直到午初时分,才开始迎接已经汗流浃背的才子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