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善为与为善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感谢公子信得过我,伸出援手,解我燃眉之急,这是借条,还请公子务必收好。”

  张仲谦接了过来,一旁成是非抻着脖子一看,鲜红的血迹已经渗入树皮,上面写着一行字,

  “欠银二两,陈岁岁。”

  张仲谦笑笑,然后说道,

  “好的!”

  陈岁岁说道,

  “家中急用,就不与几位客气了,我这便告辞。”

  陈岁岁与三人拱手请辞,便向前飞奔而去。

  三人回到马车之上。

  成是非先按耐不住开了口,

  “姐夫,那银子给他就得了呗,怎么还收下这么个借据?你又不差这点钱。再说,咱以后也不见得再能见到这个陈岁岁啊,这个借据又有什么用?难不成咱们归来的时候还去什么陶家堡找他要钱去?他挤出这么多血写字,得多疼?”

  张仲谦没回答他的话,而是问他,

  “那你现在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成是非撅着嘴,眼珠子转了转,想了想之后说道,

  “其实我仔细想了想,还是觉得古怪,他要是想借钱,之前元大哥问他的时候,他为何不开口?不过后来看他那样,好似真的很需要钱。我又想帮他,可不知道如何去帮。然后我又不明白,他为何说借,要知道,这样的相遇,如何算得上借呢?那不就是要么?”

  张仲谦看着成是非,正色说道,

  “小非,你从小在平南城中长大,所见可怜人,最多也就是城中的乞丐了吧。你姐夫我出门在外,走南闯北,见得可就多了。有句诗说得好,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你别看士农工商说得这么好听,虽然我们商人地位不高,但是日子其实要过得比农人好上太多。农人大都靠天吃饭,可这年景可不都是年年风调雨顺的,一场大旱,一次大水便能让许多人熬不过去。”

  元夕在旁也仔细听着,虽然师父与他讲过天下人的生活,也说过人间疾苦,但是师父讲得不多,只说等他将来有机会自己亲眼见到了,才能感受得到那种言语表达不出来的情绪。

  忧他人之苦,愁他人之命。

  元夕不懂,他人之忧愁,苦命又与我何干?这与师父讲给他的道理好似背道而驰。

  师父便与他说了一句圣人说过的话,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独善其身也好,兼济天下也罢,你所得到的,未必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易。心灵上的所得,不也是自己付出所换回来的东西么?

  至于种田一事,他还是很清楚的,但是农人是否苦,他则感受不大,因为他在天虞山这些年,王李庄每年的收成都很不错,而他用那些山鸡野兔换米的时候,谁家都是有余粮的。

  张仲谦继续说道,

  “你姐夫我是个商人,很多读书人认为商人重利,为何会如此?因为我们做买卖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也就是所谓的利。可是仔细想想,农人耕种,不也是为了收成么?这难道不是利?读书人,口里说着忧国忧民,依我看,若是不给他们那么多俸禄,吃不饱饭的时候,谁还去忧国忧民?不还得先考虑自己不被饿死?”

  看了眼元夕,张仲谦说道,

  “让元公子见笑了,说了些题外之言。”

  元夕摇摇头说道,

  “我觉得张公子说得很有道理,师父与我说过,万事万物,首先要求得一个活着,填饱了自己的肚子才有精力去想其他的事情。如果一个人连肚子都填不饱,便要求他去做一个圣人,这是很不对的一个想法。反正至少我是这么觉得,人得先活着吧。”

  张仲谦点点头,看着成是非说道,

  “小非,刚刚元公子说的,至少得先活着。你想,天下穷人何其多?不是我张仲谦看到了,给个几两银子就能解决的。钱给出去很容易,但是给出去之后,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或者结果,那才是真值得想一想的。有句话说得好,叫救急不救穷便是这个理儿。那位叫陈岁岁的少年,恐怕是想着如果我们的人不讲理,上去伤了他,他便由着自己受伤要些损失吧。”

  说到这他转头问向元夕,

  “是这样吧?元公子。”

  元夕点点说道,

  “怕是如此,,刚刚你们二人也看到了,他取树皮的时候,指力不错。这陈岁岁虽说功力不错,却并未仗力为恶,这便是我愿意帮助他的原因。”

  这时成是非开口说道,

  “元大哥,那你岂不是破坏了陈岁岁的计划?”

  元夕说道,

  “此法虽说他能占些理,可终究不是正途,况且咱们的商队,我也不想这种不讲理的事情出现。”

  张仲谦跟着说道,

  “此事在我,是我叮嘱得不够,回头我再交代一下。”

  说完他继续说道,

  “再说回那个   张仲谦继续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