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换俘第1/2段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源于青藏高原巴彦卡拉山脉的扎曲、卡曲以及星宿海的约古宗列曲。自西向东,横穿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等九个省市自治区。
经鄂尔多斯、宁夏及河入陕,黄河一改往的宁静和雍容,飞流直下奔腾不息,仿佛一支擎天的巨剑将黄土高原一分为二,晋、陕两省以河为界,左山西而右陕西。
至孟津渡,黄河水流骤降,河道渐宽阔。孟津关,就雄跨于孟津渡口之上,北濒黄河南依邙岭,以北邙山作托,以黄河水作卫,以关制河以河卫关,地势险峻易守难攻。
距孟津渡五七里,有一处会盟台遗址,相传正是昔周武王伐纣时与八百诸侯会盟之地。
大汉朝献帝御下的相国董卓就在此地。不过,堂堂的大汉国相显然无心欣赏孟津渡的浩瀚烟波,也无心凭吊周武王的昔风采,他此时正盯着帐下的谋士毒蛇贾诩,眼睛中已快喷出火来。
虎牢关数而下,五万西凉精锐伤亡殆尽,麾下大将也尽擒于敌手。为了将关东联军拒之门外,他派出了他的精锐之师,派出了他初建西凉军班底时的重要将领。
徐荣、华雄以及李蒙等人,哪一个不是他倚重的心腹将校?哪一个又不是征伐沙场的老手?可是以这样的阵容,在虎牢关下竟然一战而殁,众将也被关东联军如瓮中捉鳖一般,一捉一个准。
现在,关东联军居然要他拿袁隗以及王去交换那帮蠢货,交换人质?这是他从军数十年来重围遇过的形,简直就是奇耻大辱,屎可忍尿不可忍,那帮蠢货怎么就不去死呢!
董卓喘着粗气,一双铜铃般的牛眼睛直勾勾的盯着贾诩:“贾文和,你当初要本相留着袁隗、王等人的狗命,是否就是考虑到徐荣他们一旦兵败就以袁、王的狗命为质?”
贾诩苦笑一声:“主公,诩一介酸腐,虽略有小才,却也不是神机妙算事事都能算尽。当初,诩不过是考虑到袁、王二人的名望,如果以莫须有的罪名宰杀了此二人有损主公的名望,不利于主公招揽天下有志之士,又怎么会知道今之事呢!”
“那你说说,如今董某当下应该怎么办?”董卓盯了半晌,确定贾诩并无欺骗之意,满意的点了点头问道。
贾诩知道刚才如果一个不小心被董卓看破其中玄机,今自己只怕是难以走出这座大营,见董卓已被自己搪塞过去,暗自松了一口气:“主公,虽说我军还控制着雒阳,军中善战骁勇之士甚多,但如今我等已成骑虎之势,恐怕也只能答应袁绍的要求,与关东联军交换人质了。”
“为何?”
“但凡一军,兵卒为基,将校为重。昔耿恭困守金蒲,章帝七千援军远赴西域,十三将士归玉门,故玉门关依然拔;李少卿浚稽山被围,武帝未能及时营救,而致李广利挥军八万惨败匈奴,李少卿终投匈奴。
徐南翼、华文英俱乃主公麾下众将,因一败虎牢落入敌手,如果我等不施营救,军中将校如何看待主公?军中将校又敢卖力向前,拼死效力?主公可有敢保证徐南翼、华文英不会是另一个李少卿?”
李少卿就是李陵,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长孙。善骑,
士卒,颇得军中敬。汉武帝天汉二年,率军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战于浚稽山,箭矢用尽,而李广利等人救援不力,五千士卒战至三五百人,遂投降匈奴。
董卓捋了捋颔下的长须,扼腕叹息:“骑虎之势,必不得下也!特么的,他们这是拿住了本相的命门啊!老子总不能让徐荣和华雄成为第二个李陵吧?”
打蛇打七寸,挖树先挖根,董卓此言不差,王黎这一拳果然正中了他的命门!
试想,如果董卓不打算置换徐荣、华雄诸将士,董卓麾下将士必然军心向背,再无殊死效力之人。战场冲杀刀剑无眼,谁不担心自己以后会不会步了徐荣的后尘,谁又不担心自己一朝陷敌手董卓会不会出手营救?
可是,如果将徐荣、华雄换回营中,董卓又将如何安置他们呢?闲置还是重用?闲置吧,那猜忌之心过于明显。重用吧?面对曾经生擒他们的关东联军,董卓又怎么放心让他们镇守孟津、雒阳等要塞之地呢?
难道董卓就不担心徐荣他们已与关东联军达成某种协议?就算董卓放心使用,使其镇守三关,可他们是否还有雄心胆气面对王黎、袁绍,甚至与之再战?
贾诩暗自叹了口气,仅从换俘一事看来,这王黎果然不愧是我凉州伯敬先生敬服之人,随随便便顺手一击,就如神仙放一般不同凡响,将西凉军的喉咙拿捏的紧紧的,牢牢的占据着主动,稳赚不亏。
……
风萧萧,洛水寒。
黄河滩头凉风肆掠,孟津关下黄水漫天,一座浮桥蜿蜒连接这两岸。西凉军、关东联军对战的双方数十万大军兵分南北,依水下寨壁垒分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