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第1/2段
往火堆里多添了些柴火,寒夜全靠它来取暖了,将烤得有些发硬的衣服揉搓开,穿在身上还有些余温。盖上分到的那张棉被,姜诚心满意足地入睡。
姜诚是辽东抚顺人,如今过了年也二十了,姜诚这二十年过得极其不幸却又极其幸运。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得从头说起了。
也不知从哪代起迁居到辽东的,父祖辈都是种地的庄稼汉。有两个哥哥一个妹妹,佃来的二十亩薄田,缴了主家的租子勉强能养活一家人。但凡农闲父亲便会跟着叔伯们一起进山打猎采参,每次父亲从山里回来都是兄妹四人最开心的日子,运气好的话还能打到些好皮子,拿到抚顺城里能换不少大钱的。
父母辛勤劳作又省吃俭用,家里的东西也慢慢置办起来了,日子一年比一年过得好,父亲心里也起了些心思。祖祖辈辈都是种田的苦哈哈,就没出过一个读过书人,如今家里日子还算过得去,算算勉强也能供个娃娃读书的。老大老二都已经十岁出了头,早过了开蒙的年纪,而且十来岁的年纪也能给家里做些农活了,再过两年老大也能跟着进山了,倒是老三也就是姜诚还才九岁,此时开蒙还不算太晚,于是便将老三送到抚顺城里的私塾读书开蒙了。
一样是家里的孩子,这读书的和不读书的待遇那是天差地别的。吃的穿的都是紧着他,两个哥哥出了艳羡倒也没什么意见,也明白家里要是能出个读书人是什么样的意义。金榜题名进士及第不敢奢望,要是能中个秀才也算是出人头地了。
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姜诚自然也是无比珍惜。虽说开蒙得稍微有些晚,但贵在用心刻苦,这样的学生夫子自然再喜欢不过了,平日里也是格外关照。父母勤劳能干,兄弟和睦友爱,师长关心照顾,好好将书读好,早日考取功名报答父母亲长算是姜诚的人生规划了。可好景不长,一切都在那一年化为泡影。
那是万历四十六年,建奴起兵反叛攻陷了抚顺城。姜诚一家住在城外,兵事一起,父亲见机得早,带着一家子逃难到了沈阳,后来听说住在城里的师长一家全都被建奴杀了。
一场祸事,抚顺的那个家就算是没了,祖父、叔伯家也不知有没有能逃出来。在沈阳举目无亲,既没有地种也没找到个出路,父亲便又带着一家子到了辽阳,在辽阳城外的荒地搭了两间勉强遮风挡雨的窝棚,便算是又有了个家。父亲带着两个哥哥进山打猎,母亲负责在家既要带两个孩子,还要开荒种地。就这样有一顿没一顿地过了一年,等到第二年地里有了些收成才勉强好过了些。
家里吃饭都成问题,哪里还能继续读书?全家的美梦也就到此为止了。每天母亲下地干农活,姜诚负责洗衣做饭带妹妹,有时还下水摸鱼,运气好了一个下午能弄到好几条。每次带着鱼回来的时候妹妹都是最开心的,妹妹吃鱼,姜诚喝汤,母亲连一口都舍不得吃。
日子虽说过得苦,可比起被建奴掳去的人,这一家子就算最幸运的了,只是这样的日子也没能过几年。
抚顺、清河丢了以后,朝廷便派了大军前来围剿。听父亲说朝廷派了十几二十万大军兵分四路围剿建奴,十几二十万大军对于小姜诚而言还真没什么概念,只知道就是很多。那段时间父亲每天都乐呵呵的,说建奴不自量力居然敢打大明的主意,这次朝廷大军围剿,建奴必死无疑。父亲打算等建奴被灭了还是回抚顺去,一来那里才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二来也想回去找找祖父、叔伯他们,说不定都还活着呢?
可是后续的结果却是令人失望,不,是绝望。
大明四路大军被建奴一一击溃,建奴又乘胜追击打下了开原、铁岭等地。自那以后父亲再也没说过回抚顺的话。
这样一来,一家六口算是在辽阳扎根了。虽说常有战事传来,毕竟离了上百里地,况且辽阳是辽东都司的驻地,辖下二十卫,建奴还打不过来呢。
可一切总是这样出人意料,建奴不仅打过来了,还很快。
那是姜诚十四岁的时候,建奴大军连克沈阳、辽阳两座重镇。这一次就没那么幸运了,全家都没跑掉,全都成了建奴的包衣。辽阳成了建奴的都城,以前难得一见的建奴,如今到处都是。
从那以后日子就更苦了,进山打的猎物,挖的山参,地里种的粮食,有一多半都被建奴抢走。有时候建奴还要抓壮丁,每当听到要打仗的消息,父亲便带着两个哥哥躲到深山里去,建奴抓不到人就发了狠,哪户没出人就要被杀一人,母亲就这样惨死在建奴的刀下。
眼睁睁看着母亲被建奴砍死,兄妹俩当时都被吓傻了,建奴凶神恶煞的,兄妹俩连哭都不敢。直到凶神恶煞的建奴走掉后,兄妹俩才抱头痛哭。妹妹被吓得不敢闭眼,姜诚就这样抱着妹妹捱到天明。
母亲的坟是姜诚带着妹妹一点点挖出来的,就在窝棚外面。没有棺材,只有一张床单裹了裹。日子过得苦,母亲瘦骨嶙峋的身上没几两肉,兄妹俩废了好大的劲才将母亲的尸体埋进去。用家里的柴刀劈了块木头,简单写上母亲之墓立在了坟头便算是有个墓碑了。
父亲哥哥都不在,母亲又没了,兄妹两个人相依为命。等父亲带着两个哥哥从山里悄悄回来后,全家只能关起门来偷偷地哭,生怕被人知道。
&em了。虽说常有战事传来,毕竟离了上百里地,况且辽阳是辽东都司的驻地,辖下二十卫,建奴还打不过来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