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 再改编制 准备大战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旅:历史最悠久的编制单位。“旅”是我国出现历史最古老的军事编制单位。大约公元前21世纪的夏王朝,那是最早出现国家机器和军队组织的时代。夏朝没有职业化的常备军队,而是采用兵农合一的模式,从以耕地为生的自由民中选拔军队的兵员。《左传》等史料记载,当时的田制以长宽十里之田为一“成”,再划分为64“井”,供576名耕者种植。

  如果遇到战事,就从这576人当中选拔500人组成一“旅”的单位从事作战,形成了以“一成”土地维持“一旅”兵员的关系。夏王朝在启之后曾出现了长期内乱,统治权力一度被后羿、寒浞等地方势力夺走,夏王的继承者少康为了复仇在外地努力经营实力,就是凭借“有田一成,有众一旅”的基础来逐渐壮大力量,最后重新夺回了中央权力。

  旅这个单位出现后一直沿用,但地位不断下降,宋朝以后基本从中国军队的序列当中消失,但它的影响并没有就此终止。古语多以“一旅”指代500人的军队,又将“军旅”并称来指代军事领域。

  师:最早的大规模军队编制单位继承夏王朝而兴起的商王朝以重视对外征伐而闻名,用兵的规模也大大超过前朝,多次征战的出兵记录都达到万人之多。夏王朝时期人数不过500人的“旅”在今天相当于营的规模。因此商王朝开始在旅以上设立“师”作为最高军事单位。

  商朝军队的规模相比夏朝增加很大,昔日500人的旅到了商朝已经显得比较小了,因此商王以三个旅组成一“师”,而且旅的人数只计算步兵,而师作为大规模单位还要加入战车等兵种,据称当时师的规模为2000人(还有说法认为达到1万人)。商王直接统领的军队又划分为左、中、右三个师,他们不是常备军,而是战时商王可以动员组织的自由民。与“旅”一样,师作为军事单位在中国古代也沿用到周朝,在春秋战国以后逐渐消失了。后来也随近代的军事变革而作为近代军队的编制单位出现。

  军:周礼制下的最高军队编制单位,整个西周时期还延续着殷商时期的“师”作为军事编制的最高级单位,天子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分别建立“周六师”和“殷八师”供天子直辖,人数据说达

  到五六万人(也有说14万人),规模明显超过了商朝。不过,当时也出现了多次“军”的记载,如周礼制度下规定,为了国家统治秩序,天子可以动员的形式组织“六军”,诸侯国根据地位高低依次统率“三军”、“二军”、“一军”的记述。实际上里面记载的“军”仍相当于“师”,天子的“六军”也是指天子所辖“宗周”土地上的“周六师”。也就是说,西周时期出现的“军”和“师”概念是相同的。

  到了春秋时期,战争的规模更加扩大。“军”也开始凌驾于“师”以上,成为最高的军事编制单位。起先周朝规定军队的编制分为军、师、旅、卒、两、伍六个等级,并以五进制为基本标准,但很快各诸侯国就开始自行定义军队的数量和建制。

  像北方的强国晋国就抛开诸侯国兵力的限制,将军队由一军增到二军、三军,最多曾扩编为六军,并将师、旅列为军的下属单位。齐国则设立了由军、旅、卒、小戎、伍的五级单位,以万人规模的军取代师作为最高的军事建制单位,同时正式建立常备军队来加强其战斗力。

  到了战国时期以后,征战的规模更大,特别是独立的骑兵、步兵取代战车成为作战主力,让交战更加激烈。各国交战的兵员数量屡屡达到数十万,因此以“军”称呼军队编制也显得小了。实际上,“军”在后来很多朝代都在沿用,但规模在不断变化,而且规模一般远不如春秋战国时期大。如晋朝、南北朝时期仍将“军”作为军队最高编制单位,但人数已经减少到1000~2500人左右,最多时也仅有5000上下。

  在五代十国时期以后,“军”也不再是军队的最高编制单位。但在很长时间内,“军”仍然被普遍视为最高军事编制单位的象征,后来的高级军官被称为各类“将军”,这与其可以统领“军”这种曾经达到万人以上规模的大型作战集团有着很大关系。

  团:府直接统领的军队又划分为左、中、右三个师,他们不是常备军,而是战时商王可以动员组织的自由民。与“旅”一样,师作为军事单位在中国古代也沿用到周朝,在春秋战国以后逐渐消失了。后来也随近代的军事变革而作为近代军队的编制单位出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