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迁都北京 整顿军队第1/4段
上章说到浩成在樊楼成功让包永年等人为大明新朝效力。
浩成回到皇宫,先换了常服,随即来到垂拱殿。只见西凉国特使与首辅范直清已经在殿中等候多时。
浩成坐在龙椅上,两人行礼过后。西凉特使说道:“陛下,臣奉我主之命前来签订新的停战条约。”原来当初西凉国之前与塞尔柱帝国刚刚打完仗,薛罡也只是看大宋内乱,想趁机打一下,没想到潼关宋军凭借人数与地形的优势坚守不出,随后浩成又率兵打入了汴京,西凉国也得知了消息,得知燕王已经成立大明国,再打下去也捞不到好处,随派人前来签约停战条约。
浩成笑道:“尊使,之前你们趁我国内乱,发兵攻打潼关。眼下你们偷鸡不成,蚀把米。看捞不到好处了,就跑来要求停战?想得美,朕正准备兵发西凉国!。”
西凉国使听到此话,吓得立马跪在地上求饶道:“陛下,其实我主攻打潼关实则是为了帮助陛下成立大明国,如果不是我主兵发潼关吸引了大批宋军,陛下也不会如此轻易地拿下汴京,不是嘛!。”
其实西凉国使知道以浩成的性格,一定会出兵。但是由于出发之前,西凉国主薛罡三令五申,不可与大明轻言开战,虽说西凉国与塞尔柱帝国之战,结局是以西凉国胜利而告终,但是毕竟此战西凉军的军力,财力也受到不小的损伤,尚没恢复。
而浩成这边虽然刚刚成立大明,但是国内暗潮汹涌,还是有很多不安定因素,浩成也急需休养生息,培养国家元气,攘外必先安内。刚才浩成之言,也只是吓吓西凉特使,震其胆而已。随即双方最终签订一个停战条约,西凉国与大明国停战三年,无任何赔款。
西凉特使走后,首辅范直清说道:“陛下,臣有一事,希望陛下恩准。”
“说吧,老范,一般你要我恩准的事情,都是让我头疼的事情。”浩成回道。
其实老范是浩成做燕王时就这么称呼属下,毕竟只有关系特好的上下级关系,才这么叫。
范直清说道:“陛下,臣认为让虞允文出任国防部部长甚为不妥!。”浩成回道:“有何不妥,虞允文乃是前朝重臣,能文能武,人品也不差。”
范直清急忙说道:“陛下,正因为虞允文是前朝重臣,才不可不防!虞允文在前朝之时就是工部尚书兼南直隶总督,浙江承宣布政使,统领着近五十万备倭军,如今又位居国防部部长。臣担心如果虞允文,联合宁波府的崇王,起兵造反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浩成心里知道,“党争”这个东西从宋代就开始特严重,党争,是古代政治中的一个常见现象,历朝历代皆有不同程度的党争。而它们对当时以及后世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正所谓孔子有云:“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
但历史告诉我们,党争并不是小人的“专利”,君子也会党争。在这一点上,宋代和明代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示范”。宋朝是“废法不废人”,而明朝是“身与名俱灭!可谓党争的最高峰!”。
宋代党争的特点要属“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由于宋朝堪称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最幸福的朝代,宋太祖赵匡胤曾立下“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的誓言并刻于碑上。
因此,宋代对知识分子(士大夫)及其宽容,只要不是罪大恶极,并不会被施以刑罚。
即便是与君主相争,往往也没有性命之虞,最多就是外方到地方,远离朝政。这点从范仲淹和王安石的境遇上体现得最为典型。
而浩成对士大夫不重视,但并不贬低。只不过呢,党争这个东西,用得好就变成了帝王术,皇帝也不希望下面抱成一团,对抗皇权。所以浩成对党争一直是控制着火候,只要不是互相人身攻击,为国事而吵即可。
随即浩成“点了一下”范直清,说道:“老范,你说得,我知道。但是眼下是用人之际,而且虞允文这个人是不会造反,就算要造反,朕也能灭了他!至于崇王,朕这边早就派锦衣卫日夜监视,谅他不敢有异心,朕之所以不杀崇王及前朝宗室,也是给天下人看看,我朝之气度。”
其实历史上凡是能打仗的马上皇帝,一般不大会担心臣子造反,而是担心自己死后,自己的后代皇帝没能力驾驭这些有能力的臣子,所以才会有明太祖朱元璋杀功臣之说,当然明太祖杀功臣,也有功臣自己的确犯了法而死,这里就不细说。
这时,吴瑜带着儿子袁靖进来了。这袁靖是靖难之役时,吴瑜与浩成所生的儿子,浩成为了纪念靖难之役,所以就起名袁靖。范直清见过吴瑜之后,便退下了。
浩成问道:“爱妃,怎么有事吗?。”吴瑜回道:“官家,臣妾带着儿子来看看你丫!谁知道官家在和范大人在议事!。”浩成这时才知道,自从袁靖出生,浩成都没看过,只是出生时,吴瑜派人请浩成赐名,浩成赐名后,便一直没见过袁靖。浩成赶紧走下龙椅,与吴瑜,还有袁靖,有说有笑地逛御花园去了。
一个月后,浩成召集群臣,提议迁都北京。但是众百官却给出了五个方案,分别是汴京,洛阳,长安,南京,北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