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鸡肋第1/2段
上章说到浩成的十三万大军在古北口长城外二十里处击溃了蒙古大汗成吉思汗的三十万大军。
此战结束之后,据统计明军的第二军阵亡两万多人,第一军阵亡仅仅一千人左右。主要是明军的火炮火器部队威力巨大,对蒙古骑兵造成了重大杀伤。虽然浩成率领第二军冒进,追击敌军,以五万对二十万,面对四倍于已的敌军,又无重火力部队支援,但是第二军的火枪骑兵发挥了高昂的战术素养与战斗意志。
而蒙古军此战伤亡十万以上,剩下二十万已逃往北方,但蒙古军队的主力犹在。
浩成也在此战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尤其是在与蒙古军冷兵器对战时,虽然明军骑兵配备了火器与近战武器,但是一旦两军肉搏厮杀,火器便不能大面积发挥作用,那么这时候冷兵器的作用就异常明显。
古人在评价兵器时,常常用“一寸长一寸强”以及“一寸短一寸险”来解释各种长短兵器的主要性能和实际用途,因为古人都是从实战中总结而来,所以,这句话相当有道理。就拿此次明军与蒙古军的战斗来说,明军远距离赛贡铳火枪,近战使横刀,蒙古军远距离用弓箭,近战则使长矛,弯刀。
虽说远距离时明军骑兵占优势,可一旦双方近战肉搏,使刀的人要想砍到使矛的人,就必须突破长矛的杀伤范围,然后达到自己的攻击范围之后展开进攻,然而在这个突破过程中,使用短兵器的随时都有可能被长矛手用长矛刺中,为了不被攻击,刀手需要保持在一个更远的距离保命,而每次靠近,都要先防御长枪的攻击。
尽管明军的铳骑兵久经训练,直到如何躲避长兵器的进攻,可还是吃了不少蒙古骑兵长矛手的亏。所以浩成之前就曾想过给明军的鸟铳等轻火器上装上刺刀,但是浩成之前看过不少军事类的书籍,主要是火绳枪兵由于携带了明火(点燃的火绳和装炭火方便重新点燃熄灭火绳的火罐),出于安全考虑,在横排的密度上要比燧发枪兵(和冷兵器肉搏兵)低的多,一般一横排要求互相一米以上的间隔,这就导致火绳枪兵就算装了刺刀,肉搏作战密度也远比正常的肉搏兵低,因此其战阵肉搏能力堪忧。
其次火绳枪火力投放速度比燧发枪低太多,装填射击速度(1:2)+战场击发成功率(50:75+,注意这里说的是战场击发成功率,实验室环境火绳枪基本就是百分百),正面火力密度1:2。因此综合考虑燧发枪和火绳枪的同作战宽度下火力投放能力有1:6以上的代差级别的差距,因此火绳枪虽然有巨大的单体伤害能力,但其对敌群杀伤阻止能力太差(很容易让敌人进入肉搏距离)。
所以火绳枪兵永远都是跟着肉搏兵走(阵地防御战可能除外),火绳枪时代的作战序列比如西班牙方阵、莫里斯方阵、古斯塔夫方阵,都毫无例外的配备超过6成的肉搏兵,比如长矛手,可以对接近的敌人进行阻止和杀伤,提供给火绳枪兵慢条斯理射击的时间的血肉城墙。
又比如更强悍的肉搏兵种:刀斧手(中国)斧枪兵(欧洲)。在这种情况下,设计一个几乎用不到的武器意义非常之小,与其弄个刺刀,还不如给他们装备副武器:剑(欧洲)刀(中国)等短兵更有作战效能。
同样的,因为以上理由,在燧发枪的作战序列里,经常无所事事的长矛手等专业肉搏兵就成了被淘汰的一方,给燧发枪装刺刀,能提供几乎百分之一百的火力输入兵种(燧发)和百分之一百的肉搏兵种(刺刀),虽然燧发刺刀比不过专业肉搏武器,但完全一致的步兵装备能大幅度降低后勤支援的复杂度,同等兵力下,火力或肉搏兵员超对手一倍以上。最终长矛手在燧发刺刀为主的军队里,刚开始还习惯性配那么一小队人,但很快就彻底从步兵序列里消失。燧发步兵步兵变成火力肉搏双料全能兵种,线列时代就彻底降临了。
重要的是燧发枪可以轻易打穿2毫米的钢板,对于盔甲来说有着巨大的威胁,无论什么形制的甲胄在燧发枪面前都显得有些羸弱。所以当燧发枪加刺刀的组合进一步克制骑兵。
这次浩成还发现鸟铳等火绳枪的一个缺点,就是因为火绳枪使用火绳点火,有很多缺点,遇到风雨的天气,火门里的火药不是被风吹走,就是被雨打湿,以致不能发射,而这次交战,战场上就是刮起了大风,以至于浩成的部分火枪骑兵及鸟铳兵竟然有段时间无法发射火器。
其实浩成之前曾经下令让装备部部长凌浩研究燧发枪并在枪上配刺刀,但由于技术原因总是研发失败,就算浩成根据自己曾经看过历史上明代兵器专家毕懋康出版的《军器图说》,书中图文并茂地记载了一种名为“自生火铳”(这是一种撞击式燧发枪,扣动扳机,龙头下压,弹簧的蓄能作用,促使燧石在火门上摩擦生火,完成火铳射击)。
可是毕竟有些东西理论上你很懂,但实际操作中就会遇上不少问题,比如燧发枪的钢管看起来简单,但能造出承受膛压的钢管,所要求的工业基业肉搏武器,但完全一致的步兵装备能大幅度降低后勤支援的复杂度,同等兵力下,火力或肉搏兵员超对手一倍以上。最终长矛手在燧发刺刀为主的军队里,刚开始还习惯性配那么一小队人,但很快就彻底从步兵序列里消失。燧发步兵步兵变成火力肉搏双料全能兵种,线列时代就彻底降临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