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 殿试取才(上)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上章说到浩成等人返回北京,赶上了一年一次的科举中的殿试。

  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是唐、宋时期科举考试之一。殿试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选拔官员等第。

  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由唐代的武则天首创。

  宋初,殿试属于淘汰性考试,淘汰的具体比例不固定,录取率从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不等,这样就会出现多次省试合格的考生,到殿试的时候总是被淘汰的情况。

  但此后出现了一些殿试屡次落第的举人愤而投奔与宋朝分庭抗礼的西夏的情况。因此,北宋朝廷也认为殿试实行淘汰确实不好。

  所以浩成规定的殿试也基本上与前朝宋朝无异,但也参考了历史上的明代殿试制度,因为明代的殿试制度相对最完善。

  其实殿试很简单,只是考试策问1场,考题一般是先由内阁预先拟定,并在考试的前一天呈递给皇上亲定。

  考试的时间一般以1天为限,日落之前交卷。受卷官把试卷集中起来,送交弥封官;弥封官弥封完毕,送给掌卷官;由掌卷官送交东阁,交读卷官评阅。

  读卷官一般来说是由从进士出身的高级朝官中选拔出来的,当然也会有皇帝亲自指定的官员。

  殿试评卷时间非常充裕,为了防止读卷官说时间不够,所以按浩成规定,“殿试毕,即开始读卷,最晚七日后发榜”。这一点上浩成的改革比之历史上的明代规定的一日时间要好得多!相当程度上保证了取才的质量。

  其次凡是参加殿试的人只分等第而不落选。读卷官的任务就是将这些试卷分成3等,以拟定3甲人选,特别要认真挑选出—甲的3份卷子,其他2甲按照读卷官的好恶随便分等,则无关紧要了。

  不过最后内阁将拟定的“一甲”最后还要经过浩成的“面试”,考核之后才可发榜!

  殿试发榜分3甲:一甲只有3名,即状元(或称“殿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二甲的第一名称为“传胪”;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一至三甲通称为“进士”。

  以前一个读书人,考中了进士,功名就算到了尽头。但是由于浩成在穿越之前乃是在雅思托福机构的市场人员,参考了学生考雅思刷分的制度。

  所以也规定了,除了一甲外,二甲,三甲,最低到省试的读书人,可以到第二年继续以去年的“最高成绩”为准,继续参加科举考试,没有限制,只要你愿意继续考试,一般来说,当中如出现发挥失误也不用担心,朝廷以你的最后的最高成绩为准。

  在殿试前一天,范直清、王珏、陆游、李清照等内阁重臣来到奉天殿请示浩成决定殿试题目。而浩成早已备好,将题目交给范直清等人,并说道:“本次殿试题目,就以如何平定外患为题。”

  于是,经过范直清等大臣四天的阅卷,发现有六人,可位列一甲,但由于一甲的名额只有三位,所以直清等人将一甲的卷子交给浩成查阅。

  浩成便在奉天殿逐渐拿起一份份的答卷翻看起来,看了片刻,浩成的表情基本上都是处于非常满意的状态。

  由于安娘担心浩成连日查阅考生的阅卷此时安娘自己做了点点心和泡了壶贡品的“白云茶”,并亲自送到奉天殿。

  隋唐之前杭州茶文化处于兴起阶段。三国两晋时期,钱塘江两岸经济文化逐渐发展,灵隐寺建成,佛教和道教等宗教活动逐渐盛行,西湖名山胜水也渐次开拓,茶随着寺庙道观的建立而被栽种传播。隋朝开通京杭大运河后,杭州因水陆交通的地理便利,一时成为东南物产聚散的“巨富名邑”,唐代杭城的繁华初显。此时,茶叶在杭州境内广为栽培。

  北宋时期,龙井茶区已初步形成规模,当时灵隐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列为贡品。

  只见安娘说道:“官家如此开心,想必是因此次殿试的学子们写出的锦绣文章所喜。”浩成正看得乐不释手,见安娘到来,放下手中的答卷,将安娘搂在怀中,温柔地说道:“妹子,你来得正好,你看,这次的殿试果然有不少人才。”

  安娘放下点心与茶水,也看了几篇之前浩成看过的文章,遂后也称赞道:“确实啊,这几位学子的文章果然犀利!。”浩成笑道:“妹子,不瞒你说,我终于明白为何唐太宗当年唐太宗李世民私自去视察御史府(考试进士的地方),看到许多新智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的说出,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突然,浩成看到一份答卷后,愤怒骂道:“来人!,将此大逆不道之人立即推出斩首!。”

  在化处于兴起阶段。三国两晋时期,钱塘江两岸经济文化逐渐发展,灵隐寺建成,佛教和道教等宗教活动逐渐盛行,西湖名山胜水也渐次开拓,茶随着寺庙道观的建立而被栽种传播。隋朝开通京杭大运河后,杭州因水陆交通的地理便利,一时成为东南物产聚散的“巨富名邑”,唐代杭城的繁华初显。此时,茶叶在杭州境内广为栽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