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殿试取才(下)第1/2段
上章说到浩成与众人大臣,在奉天殿殿试各位一甲的学子们。
还未等浩成说话,朱熹便与陈博良当场争论起来了。
朱熹则认为要重视礼教纲常与传统。比如寡妇就算被迫活活饿死也不许改嫁。音乐、戏剧、绘画,一律称为坏人心术的毒品,逐渐被轻视。
作诗也属于堕落行为,因为不专心便作不好,专心则没时间思考道德和忠君的大事了。其他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之类,看一眼都是罪过。只有低贱的人才去从事体力劳动。
圣人和准圣人系统的道学家,则必须全神贯注道德和道德基础上的“治国”“平天下”。人们连走路都要有一定姿态,奔跑和急促的步子,都是轻浮下贱。服从传统权威,崇拜古人古事,崇拜祖先,都是最高贵的善。任何改变和抗拒的念头,都是邪恶,必须在念头一起时就予以克制。
其实这就是当时大多数士大夫的意识形态。其本质是“无为之学”,害国、害社会,害人不浅。
陈博良则反对这种意识形态,他则认为好的东西应该保留,不好的东西则就该修改。
陈博良年纪虽小,但感情激昂,风格豪放,主张发展商品经济,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加强军事训练,打有准备之仗,挽救国家危机,巩固国家统治,以达到平外患的目的。
并且陈博良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和政策,认为“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提倡“农商并重”,主张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扩大流通,提倡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在军事学方面,陈博良认为“文武之道”在于两者的统一,强调文士武夫各有所长,应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攻守之道”、“用兵之道”要从实际出发,灵活处置。
陈博良还提出了最低的教育目标,即“学为成人”有独立见解和处世能力的人。认为应该“广通博洽”,无论儒家经典,还是各种史书,抑或诸类兵家、山川形势,官民商农等知识,以至农圃园圃,凡符合经世致用的,皆应成为教育内容。
在场的众人被陈博良的言论震惊了,都没想到一个只有九岁的孩子竟然能有如此见识。尤其是浩成,对陈博良打心眼里更是喜欢。
朱熹见争不过陈博良,便又转移了话题方向。
将中国历史截然分成了夏朝、商朝、周朝“三代以上”和“三代以下”,并胡诌“三代”以上是“天理流行”的“王道盛世”。
而“三代以下”是“人欲横流”的“霸道衰世”。“天理”为“义”、“人欲”为“利”。鼓吹“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把“三代以下”说成一团漆黑的另一用心,就是企图否认汉唐以来一些政治家在历史上的重大作用,以抬高自己的身价。
陈博良立马争锋相对,回道:“博良以为才有人心,便有许多不净洁”,被你朱熹肉麻吹捧的三代“圣人”,同样追求富贵名利,心底并不见得干净纯洁;而被你朱熹攻击最甚的汉唐君主,他们却统一了中国,“故能以其国与天地并立,而人物赖以生息”,“则大功大德已显著于天下矣”。
浩成坐在龙椅上,看着朱熹尴尬的表情,心里想:“这个一根筋,估计现在是又气又恨,他是万万没想到,自己居然输给了一个九岁的孩子,总算找得到一个治你的人了!。”
浩成见朱熹不说话,遂说道:“老朱啊,其实你的本意没错,希望老百姓能安分守己,各守本分。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凡事不可太过。就像陈博良说的,好的东西要保留,不好的东西要改进,如此国家才会不断地强大。
至于你为你的老师李侗鸣冤叫屈,朕不怪你,反而挺欣赏你为老师出头的壮举,要是每个学生都有你这种精神,那大明就有了希望。但是,帮老师要看老师犯的是什么事!不要一股脑地瞎来!
其他的学子对他们二人的看法; 陈博良立马争锋相对,回道:“博良以为才有人心,便有许多不净洁”,被你朱熹肉麻吹捧的三代“圣人”,同样追求富贵名利,心底并不见得干净纯洁;而被你朱熹攻击最甚的汉唐君主,他们却统一了中国,“故能以其国与天地并立,而人物赖以生息”,“则大功大德已显著于天下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