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奇才陈博良 小惩朱熹第3/3段
百官中的国防部部长虞允文看出了浩成眼中的杀机,立马跪下求情,慷慨地说道:“官家,朱大人虽然言语冒失,但念其本意是为了大明江山的长治久安和官家好,所以还请官家免其死罪,法外施恩呢!。”
王珏立马又朝身旁的虞允文怒道:“虞大人,朱熹本就是当年前朝逆贼李侗的学生,理应遂李侗一同被处死,要不是李侗临死前的一封断绝信,此人岂能苟延残喘活到今天!如今此人不思圣恩,官家,万万不能饶过此人啊!。”
浩成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后,说道:“朱熹,朕不杀你,但是请你记住隋炀帝杨广在诸多的帝王中,他决不是最坏的,从他当时的背景看,他并不比其他皇帝更加暴虐。他很有才能,很适合巩固他父亲开创的伟业,而他在开始执政时也确有此雄心。
但是他希望历史会肯定他的执政以及他追求豪华壮观的欲望,这就使他的判断力不能发挥出来。那种骄奢淫逸的作风只能使阿谀奉承之辈得势,而他周围确有这样一批人,这对他是致命的。
在从门阀贵族政治向科举官僚政治转化,从门阀社会向门阀后社会转化的重要关头,宇文泰、宇文邕、杨坚、杨广、李世民、武则天六人都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其中,在政治改革中走得最远的是隋炀帝和武则天。可后面这两位在历史上却是脏水被泼得最多的。
隋炀帝是大暴君,但是,暴君不是昏君!隋炀帝虽然无德,但是有功。
只是他的功业,没有和百姓的幸福感统一起来,所以才会有“巍焕无非民怨结,辉煌都是血模糊”的说法。”
“确实,隋炀帝有功,但是无德。所谓无德,就是不识人君之大体,不知道君、臣、民之间到底应该怎样处理关系。也就是内圣不足吧。
隋炀帝是个绝对的个人英雄主义者,所谓个人英雄主义,就是指轻视老百姓和集体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夸大个人的作用,自高自大,好出风头,把自己看成是凌驾于百姓之上的“英雄”。
这种个人英雄主义,表现在他对于自身建功立业的狂热追求上。
事实上,正是因为隋炀帝盲目追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英雄业绩,忽略了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忽略了百姓的幸福感,才会有滥用民力的行为,才会有最终的失败。
不知道这么说你明白嘛,老朱!。”
此话一出,朱熹顿时哑口无言。连朱熹自己都不得不佩服浩成的口才,他有时候也纳闷,怎么一件事情到浩成的嘴里,他就能有不一样的看法和评价。
关键是浩成的看法往往精辟,客观,独到,其实朱熹殊不知,这就是现代人站在相对公正的角度,不受一种思想去看问题。
随后朱熹跪下,跪拜谢罪:“官家教训得是,臣朱熹知罪!。”
遂后,浩成大喝道:“传旨,批准首辅与次辅的治理黄河以及疏浚运河的方案,并按翰林学士陈博良之法行事,三人进献治水之策有功,赏黄金万两。
并命次辅王珏为钦差,全权负责治理黄河以及疏浚运河的事宜,有任何需要皆可向朝廷提出,而且必要时也可派出地方的卫所军轮流上去,兵民合一。
至于左都御史朱熹,言语冒失。本应按重罪论处,但念其本意是为国为君着想,朕就免其死罪,但罚俸禄一年,回家闭门思过三月。”
随后,众百官便退朝散去。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