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知第1/1段
很不幸的是,第一次听说“公知”一词,恰恰是在人们大肆批评和谩骂的时候。这个词有些陌生,于是我心虚地悄悄地搜索一下,以确定这个词的定义。“公知即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缩写,指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在中国,‘公知’一词更是对那些貌似公正博学,实则摇摆不定,自视甚高,以天下评判为己任,视政府和百姓问题多多,自认担纲启蒙责任,诲人不倦的一群文化人。”对于这个解释,我也只能说大概懂了。
最近越来越怀疑自己的理解能力,感觉对一切的认知都有问题,且怀疑自己小学语文到底是怎么考及格的。总感觉自己虽然在工作之余,玩玩游戏刷刷视频,看看电影之后,百忙之中再拼命地去学习一些知识,但是生活却仿佛蒙上了一层纱,变得朦胧模糊不真实。“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把希望寄托在各个看似博学多才的成功人士,看看他们“发自肺腑”对年轻人的指引,结果也很喜人,要么没什么卵用,要么引起自己强烈不适,总之找不到想要的。有一些人的经历可能太顺利,他们把生活看得是那么的美好,一如年轻时候的我,天真的以为只要自己有一颗会审美的心,这个世界将会展现出她的美好,整个世界就会充满善意和美好。乐观固然重要,但是自欺欺人就过分了。天下闹饥荒吃不到粮食时候,说出为什么不喝肉粥?晋惠帝态度再虔诚,语气再平静也改变不了无知愚蠢的事实。同样的例子还有法国的玛丽皇后,国家闹饥荒,人民吃不上面包,她询问:“为什么不吃蛋糕?”同样的没有丝毫的诙谐。最让人不爽的是尽管他们说了“肉糜”,“蛋糕”对普通老百姓没有任何帮助,他们自己还是可以吃得到“肉糜”“蛋糕”的。谄媚地说,他们的想法没问题,只不过不适合平凡的你我而已。与之对立的则是另外一种人,他们会准确的指出生活的丑陋,并且有凭有据地拿其他国家地区的优越政策作对比,把我们原本认为还可以的事情诋毁得体无完肤,人嘛,说话时候难免用到夸张手法,“血淋淋”的残酷现实被他们借题发挥,把我们的生存环境说得像是炼狱一样,最可恶的是,我们稍微一留神一探索,他们引用的案例竟然是真的,于是我们内心竟然相信他借题发挥夸张后的炼狱也是真的。比如某国的福利制度,政府补贴,比如某国的节假日制度……人不患寡而患不均,围绕着公平真的是可以大做文章,由此引申出的口诛笔伐也大多数让人觉得情有可原。问题是,除了让人心里不舒服以外,还能获得什么?一份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优越感?因为看清了某一个符号就能洞悉生活的先见之明?还是坦然接受平庸的自暴自弃,或被牵入屠宰场牲口那样因绝望而带来的平静坦然认命?
无论是靠鸡汤麻醉自己的还是靠砒霜逼迫自己的,都太过极端。这不是批评“公知”就能够解决的问题。爱喝鸡汤的养生达人错误在于不看问题,问题就不存在了,“我思故我在”说得太唯心,“我不思,则什么也不在”则说得有些迷信了。公知的错在于提出了问题,又拿不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于是像写文章给了个虎头,让人们振奋之后,画了个蛇尾匆匆了事,反正人们变得狂躁,开始“觉醒”之后,具体怎么收场就不怎么关心了:事情没有被重视,问题依旧存在的话,他可以就这个问题再次展开批斗;有了完美的解答后,公知可以吹嘘说自己是改革的先驱,是思潮的领袖,大可以分上一杯羹,坐收渔利;虽然有了应对,但是答案并不理想,他们矛头一转,又有了新的攻击目标,又可以召集起拥趸,再来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说,再次让他们清醒。
我们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认清世界最该摒弃的是非黑即白的两极分化,一刀切的方法固然简单粗暴,却也粗糙得很。除了纯黑纯白,剩下更多的则是黑和白相互掺杂的真实。看到单纯美好时候便让自己单纯一些,看到邪恶残酷时候,让自己也阴暗清醒一些,但最重要的还是提醒自己,这些都不是全部。而对于众矢之的的“公知”,批斗他们,找出他们言论的错误漏洞,并钉在耻辱柱上声讨惩罚也不过是徒劳,总有大量的人站起来继续误导他人,假装成领袖,代表,享受“公知”带来的殊荣,行为背后的逻辑无非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名声地位方便带来利益,因而总有勇士前仆后继。作为普通老百姓,喝杯酒发发狂,笑笑古人,笑笑来者,笑笑自己,能够安守着本分基础上尝试一些力所不及就很正能量了。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