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朝野之争第1/2段
因为我定的目标有点急,在那个星期,我和兄弟们早六至晚十点一天十六个小时不停的在电脑面前码字,找公司各项目技术负责人要方案,要策划,要思路。我想,这些文件现在虽然只是走一个形式,后面可以做出调整,但一次性能尽可能的完整,可以为以后打下更好的基础。
在此期间,还约了项目的第一场方案专家论证评审会。说实在的,初来乍到,对这里的前辈同仁都不是很熟悉,而进入建委专家库的人大多是临近大城市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要把他们在这个恢复生产的节骨眼上召集起来开会,我实在没有太多把握能约齐五个人。
好在当地的专家都近,有五人欣然答应。在我感觉事情就这么顺当的时候,邓科长给我泼了一盆冷水。“当地的专家都没有地铁施工经验,必须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地铁相关经验专家参会。”
我心里好大一翻嘀咕“他们不行,你们干嘛给整进专家库。”当然,这话我只能给和我一起奋斗的兄弟们私底下抱怨一下。于是,我终于鼓足勇气,给之前认识的一位身在魔都的专家打了电话。因为颇为熟悉,又同姓顾,这位高级工程师大哥很爽快的答应了我,并在半小时内,帮我又找了两位同是专家库中的魔都专家,帮我解决了大难题。
这天,我刚送走专家和参会人员,项目群里就来了消息“半小时后,公司主管项目策划的副经理到项目听取项目策划报告。”
对于这位叫薛博的副总,我并未见过,是一位刚从控股集团空降过来的新领导,对于不熟悉的人,我们一向谨小慎微。
大会议室并没有建好,我们在一间二十平米的集装箱内做了汇报。陈欢慢条斯理的把策划书一条一条的读了过去,因为涉及到生产、技术、经营、安全文明等多专业,她并没有作过多的解读。这个材料,是项目各部门主管提交后,整合在一起,因此我们也无需过多补充,只在最后就文字表述不清晰的部分做了解释。
薛博虽然四十出头,但他的记性似乎很好,当然,更多的可能是在来此之前,已经很详细的研究过我们的文件。对于我们汇报的项目中标价是亏损的情况,他并不认可,认为实际上是可以盈利的。
这一点,在来之前孙力已经给我们通过气,也和他沟通过。只是,我们都认真模样的想要薛博给我们作一翻指导时,他很满意我们这副学生的样子,于是大谈特谈起他的管理之道来。
他其中的一些想法和经验有些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那些对工程无实质影响的成本控制经验,我们十分乐意接受。但孙力和我,我们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关键问题上不愿意唯金钱论。
工程本来是一个将材料、技术和美学完美结合的高尚事业,确保安全质量并非空谈。这些年,我们见过一些事故,听说过一些重大事故,老工程师们都说一句话“工程干得越久,胆子越小。”薛博的一些大胆观点,我想也只有在缺乏政府严厉监管的民用工程中能够得以实现,在我们这样的百年重点工程中,那些想法甚至都不应该有。
当薛博说到我们的技术方案策划,对好几个分项工程要求我们做出“优化”,并多次不点名批评我们在做技术方案没有考虑经济效益,还流露出不满时,我有些忍无可忍。
虽然孙力的小眉眼多次向我使眼色,叫我不要发作,可惜是可忍熟不可忍,我和这位薛博并不熟,但这策划书定下来的指标,会对我们团队的个人收益造成不小的影响,而且按他说的干,我们需要承担极大的风险,于是我打断了薛博的涛涛不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