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明推荐暗中作梗第2/2段
并不热衷于宣传自己的老胡,没有打算赞助,了解过业务员来自于哪家杂志后,老胡改变了初衷。
《许茂》最初发表于一家地市级创办的专业文学杂志,转载到省级期刊后,周克芹的名字才进入读者的视野,成为举国上下狂热崇拜的对象。
老胡的目的性极强,直接对业务员说明了交换的条件,以周克芹的手稿,换取对等的赞助,不附加刊登收藏的广告。
虽然当时的周克芹已经升至省作协党组书记,业务员根本不知道其手稿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未来的升值空间,当面答应了老胡的要求。
事情在一波三折中差一点夭折。
业务员说明了条件交换,竟然遭到十分内行主编的一口回绝。
主编的意图十分明确,哪怕买一赠一,额外刊登几期广告,也决不能把作者的手稿作交换。
做人和做事都是有底线的,逾越红线,就有触雷的危险。
事情在反反复复中几经周折,最终以全体编委投票决定手稿的命运,结果以压倒性的多数接受了交换条件,手稿归老胡收藏,换取到拯救杂志命运岌岌可危的所谓赞助。
虽然得到了渴望已久的手稿,临转手时,主编多少还是做了些手脚。责任编辑在整理档案时,意外发现有两份手稿,一份是修改稿,一份是最终的审定稿。
读者阅读到的内容是付梓出版后的最终审定稿。
老胡得到的是其中之一的修改稿。
鉴宝团的专家建议老胡好好珍藏,等到时机成熟,希望能捐赠给国家馆藏。话已至此,老胡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悔恨不已。
因为高调做人并不符合老胡的一贯作风。
空前高涨情绪的助推下,有人干脆建议老胡拿出所收藏的力作,在鉴宝会上一决高下之后拔得头筹。
有了前面的经验教训,老胡不敢再在人前过于高调张扬,随即以不公开参与的态度婉拒了专家的建议。
接下来,老胡以多年的亲身体验,说明了收藏与公开鉴定的根本区别。
真正的收藏家是以藏为主,长线投资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短期收藏者的鉴定,完全处于对自己所收藏品的不确定性的再一次确认。
就老胡所收藏的藏品而言,它们基本上都来自于一线作者之手,省略了中间环节,意味着堵死了造假的过程,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地方。
普通收藏者的收藏完全处于从众心理的驱使,不具备专业知识,没有心理准备,趁热闹加入队伍,到手后的藏品又无法确认其真实性,所以才衍生出盛况空前的鉴宝会层出不穷。
老胡的不参与,并不代表不推荐。
没有指名道姓的前提下,当着专家团的面,公开推荐了几件藏品,并从正面和侧面提出了推荐的理由,希望各位可以酌情考虑民间国宝的入选资格。
至于老胡和白之轩私下交流了些什么,没有人看见,更没有人知道具体情况。
有了老胡的推荐,没有不接受的道理,白之轩给足了面子,专家团送了个顺水人情,才出现了吴迪捷报频传的双重结果。
当贺兰山上门寻求应对之策时,难怪老胡藏着掖着,故作语焉不详的样子虚与委蛇,就是不告诉实情。
一旦泄露了秘密,于人于己并不是一件十分光彩的事儿。
如果知道了老胡在私下做了如此扎实的功课,贺兰山也不至于陷入束手无策的尴尬境地。
老胡这么做的目的显而易见。
为了把一个人推向痛苦的深渊,必须先把其推上喜悦的巅峰。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